思政资讯

战线联播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善用“大思政课”,激活社会“大课堂”

2025年04月16日 15:56  西安新闻网  点击:[]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未来技术领域里的思政课”三大思政课特色品牌,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让思政课在青年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3月31记者获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善用“大思政课”,激活社会“大课堂”》案例,在“思想铸魂 网育新人”大思政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获得优秀案例,全国仅50个。

“一栋大楼、一支队伍、一群人、一方舞台、一片生机……”在蒲城县闫家村金银花产业基地,西电“青”声“习”语宣讲团成员楼佳妮同学用五个“一”绘制了一幅闫家村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的繁荣画卷。这种别具一格的宣讲视角和方式,让抽象的理论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使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显著成效。

用好用活各种资源,打破传统课堂边界,西电马院以“行走”为路径,带领青年学子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从陕西蒲城闫家村的金银花基地,到“枫桥经验”陈列馆、西安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中航工业一飞院等,每一处都留下了师生们探寻真理、感悟初心的足迹。“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年学子于行走中领悟“有字之书”,融通“无字之书”。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西电充分依托陕西省丰富的场馆文化资源,与校外众多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艺术馆、大剧院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建了一批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基地,借助场馆中的实物、场景等直观元素,让抽象的思政理论变得鲜活具体。2024年4月,一场云端与线下有机融合的“场馆里的思政课”在西电校史馆举行,吸引了来自陕西7所高校的师生参与。通过西电校史馆这双“眼睛”,以展览、故事、宣讲等形式,两万余名师生云端相聚,与现场师生共同体验了一场“身临其境”的红色教育。

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旬邑县马栏革命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西安国家版本馆等中华文明“基因库”,也留下了师生实践研学的足迹。师生用脚步丈量热土,在革命纪念馆前驻足凝视,让信仰的力量穿透时空;用指尖触摸碑文,于烈士纪念碑下静默肃立,让精神的火种点燃胸膛。作为拓宽大思政格局的有效探索,“场馆里的思政课”以其独特魅力,让学生们沉浸其中,让红色基因在心中生根发芽,让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

“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西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思政教育大胆融入未来技术领域,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科技特色的思政课程。

师生依托学校强大的信息技术优势,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与专业指导,致力于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思政课授课内容与形式。通过开展“云端思政课堂”,将思政课有机融入生活、网络、实践、环境等各个维度,突破时空限制,构建起“虚实融合”的大思政育人新场域,在智能升级中不断深化思想浸润,真正实现了思政教育的守正创新。记者了解到,先后联合校内其他单位,采用线上云端直播与线下沉浸式授课相结合的创新形式,将思政课开在羊舍、瓜棚等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辐射范围涵盖陕西、四川、北京等多地高校,单场受众高达2万余人。

在“未来技术领域里的思政课”中,师生走进前沿实验室、深入现代化企业,亲身感受科技创新的蓬勃力量。这种创新的学习方式,将思政课堂搬到科技前沿阵地,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在生动的实践中“活”了起来。通过实地触摸国之重器的创新脉搏,同学们不仅深化了对“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的理解,更在心底埋下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种子。

据悉,目前,西电先后开展70余次“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和“未来技术领域里的思政课”活动,组织200余次主题宣讲,受众达10万人次,形成相关课件50余份、成果集7本。


(引用链接:http://www.sxjybk.com/2025/0401/112413.html)

上一条:网络思政破解大学生“心灵密码” 下一条:战线联播丨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工作于细微处书写育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