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资讯

陕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和网络文明建设专题调研工作正式启动

2021年10月01日 00:14   点击:[]

9月29日,陕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和网络文明建设专题调研在陕西科技大学正式启动。省委网信办主任鲍永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冀映秋出席会议并讲话,陕西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姚书志主持会议并致辞,党委副书记杨欲晓、郭强,副校长黄剑锋参加会议。

姚书志指出,陕西科技大学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2015年7月,及时跟进教育部、国家网信办《易班推广行动计划》,成为西北较早、陕西省第一所开展易班建设工作的省属高校。2021年3月,在全省乃至西北高校率先独立设置校级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与校易班发展中心合署办公,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合理分工、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管理机制,并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合理布局校园网络育人矩阵,整合协同网络育人元素和校园育人资源,建成了易班领衔、多元融合、上下联动的思政网络工作体系,很好发挥了网络的育人功能。

姚书志结合网络育人工作的研究和实践,从实施主体、价值内涵、育人功能、教育载体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思政网络”“网络思政”两个不同概念的科学区隔。他以“有易思”共享供给站为例,介绍了学校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紧密对接学生的实际需求、接受习惯、心理特点,提升思政网络用户黏性的实践探索,从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资源整合、用好激励手段等方面,介绍了挖掘师生网络生活实践中所蕴含的潜在思政元素,推动师生全员参与网络思政工作的有关举措。

姚书志指出,学校在“网络思政”与“思政网络”的理论概念指导下,实践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道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形成意识形态工作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发展格局。通过建设网上网下两个维度的轻工业博物馆、校史馆,举办各类线上线下相结合互动的文化思想活动,推动要素、内容、载体、途径的统筹整合,方式方法的优化组合,管理、组织体系的深度融合,传统的思想文化活动与网络紧密结合,有效地顺应了新时代青年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互动交流特点,将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教育管理监督搬上网络,将网络的意识形态问题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引导,发挥了非常好的育人和管控效果。

姚书志表示,学校点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委网信办、省委教育工委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省委教育工委将“陕西省高校易班发展中心”和“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先后委托学校承建,省委网信办将网络文明建设“四个一”工程和陕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和网络文明建设专题调研等重大项目委托给讯学校负责,充分体现了对学校的肯定和信任,学校党委将全力支持、全面指导、全程督导相关工作,为加强全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和网络文明建设工作发挥好参谋作用,提出有效建议,做好推动落实。

鲍永能指出,陕西科技大学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取得了突出成效。鉴于扎实的工作基础和较强的研究能力,此次省委网信办将全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专项调研和全省高校网络文明建设“四个一”工程委托由陕西科技大学、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开展。希望以此为起点,继续围绕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网络文明建设、网络信息化建设以及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等重点任务进行深度合作,更好地发挥学校的智库优势,为加强全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和网络文明建设工作贡献力量。鲍永能还对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基本情况、意识形态领域值得关注的动向和风险点等方面进行了通报,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具体指导。

冀映秋代表省委教育工委对陕西科技大学网络意识形态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做法表示了高度肯定。他指出,全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显著进步与陕西科技大学积极承建省级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发挥示范牵引作用紧密相关,省委教育工委将全力支持陕西科技大学、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做好工作,希望学校以此次调研会启动为契机,进一步筑实网络平台建设、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切实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会上,学校党委副书记杨欲晓、郭强,副校长黄剑锋分别汇报了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网络思政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关情况。

省委网信办政策法规处处长刘延松、社评处处长张国珍,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梅争利进行了现场指导,该校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党委学工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调研组成员参加会议。

会后,与会领导实地调研走访了学校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省委网信办主任鲍永能、省委教育工委委员冀映秋与党委书记姚书志、党委副书记杨欲晓共同为学校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成立揭牌。党委副书记郭强主持揭牌仪式。

上一条:【党史学习教育专栏】西安邮电大学党建进公寓打通学生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 下一条: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四个注重”营造尊师重教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