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青联盟

《后浪》翻车了?

2020年05月08日 12:55  陕西科技大学团委 李鹏  点击:[]

《后浪》是B站(bilibili)于5月3日发布的一支宣传片,号称是bilibili献给新一代的演讲。

画面精美,台词激昂,表达了70/80对90/00的肯定和赞美:

“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就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

“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当这些台词被何冰老师以浑厚的嗓音娓娓道来,弹幕上弹出的是满屏的“奔涌吧,后浪”,内心难免会有一丝激动。

但是,

B站的年轻人,非常喜欢这支宣传片。但当这支视频在微信和微博上刷屏后,舆论的风向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B站之外的“后浪”,并不买账。

比如在@人民日报 的微博下方,一条高赞评论是:“能给后浪降点房价,涨点工资不,后浪快干了。”

知乎上,也几乎是清一色的质疑:

比如@火焰旁的炼金术士 发表评论称,感觉这部片子更像是讲述“社会中上层的父母与他们的子女达成了和解,而无关于其它阶层的人什么事。”

至于朋友圈里,则拿韭菜玩起了“有机后浪”的段子。

在一些公众号文章下面,更有人留言说“B站的小朋友真的是早晨八九点的韭菜”。

嘲讽意味十足。

与青年朋友们分享

我们身边的青年朋友,也很疑惑,从“沸腾”到“批判”,还不到一盏茶的功夫

以下,是我对小K问题的解答,也一同与青年朋友们分享。

《后浪》翻车了吗?

——对于一名学生清晨提问的回应

你好,小K,感谢你的提问。这代表你内心深处认可了现代大学在“互联网+”冲击的时代背景下,愿意就一些疑惑进行思考的求知态度。也代表了你一定程度的信任。

其实,关于B站,我显然没有你或者你们更了解,作为一个80后,我除了偶尔看一点B站上的数码、文具产品的测评外,几乎很少打开。《后浪》的演讲视频也是突然看到的,惊叹于B站作为视频网站的类型差异优势和运维能力。毕竟,弹幕体的壮观在那一刻确实点燃了很多人内心的热情。虽然,我不怎么喜欢那句“心里有火、眼里有光”。所以我分享的时候,给朋友发的是那句“我们这代人根本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因为我内心认同。也因为我深刻的知道,有些时候要深刻改变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思想,往往太难了,唯一能找到方法就是等待时代本身。我有一个习惯,就是经常和我的老父亲深谈,是那种平等深刻的交谈,他已经70岁了,有些时候经常感慨,要想彻底改变思想,那就只好等思想成为思想史,当然,这是玩笑。下面,我试着回应一下你提出的问题,仅供参考吧。

关于“知乎”等平台上的批评声音

通过我有限的观察,我大概看到了几种类型的声音。

第一、基于大众传媒的传播学底色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思想交往中有一种基于语言的“市场假象”,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交换思想和观点,需要依托“市场(广场)”,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或者观点,你就需要放到”广场“进行传播和辩解。20世纪80年代以后,“网络”一词渐渐取代“广场”成为传递观点和辩解看法的新场景,当然,其本质仍旧是“广场”。但是,随着大众传媒方式在互联网载体下的快速迭代,广场仍在,但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特别是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交融,就像你看到的,B站用流媒体的方式加上社交媒体的即时感“弹幕”,就变成了一种广场围观下的“此在”,即“此刻”“在场”围观现场的即视感。所以,用你们的“人”话说,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刻,用“视频+弹幕”的方式做了一个爆款,瞬间冲上热搜,带了一波节奏,要想跟着“火”一把怎么办,赶紧“蹭”一波“热度”,从“路”到“粉”再到“喷”再到一波“深度解析”,然后,一次互联网话题营销宣告结束,期待下一个爆款。这种基于大众传播的“运作”,互联网上已经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了。当然,此处不用区分“资媒”、“官媒”,因为“打法”上基本是一样的。用你们的话说,就是“人民日报和团中央带起节奏来也是杠杠的”。

第二、基于网络民族主义精神底色的。这里所说的“民族主义”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请注意区别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带有正面积极意义语境下的“民族主义”,当然,我这在这里强调这种差别也许仅对一些80后有效,可能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这种困扰了,因为我们在18岁的时候还常常听到“弘扬民族主义精神”这样的话。所谓一般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是指一种从民族甚至种族角度去看待人和人群,国家和地区差异的观点,这种民族主义往往将是不是本土的,是不是本民族的,是不是自己族群的作为评判“政治正确”和“敌我矛盾”的基础,这种思想的基础是“民粹主义”,极端是“种族主义”。历史上,特别是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保种保教”(康有为、梁启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孙中山)这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思想。而这种思想在清末之所以有一定积极含义是因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民族危亡之际,有很好的动员力。比如在抗日战争中,用民族主义来动员中华民族奋起抗争就起到了救亡图存的历史正面意义,但将“民族”特别是“民族主义”进行“窄化”、“矮化”之后,就会得出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也就是失去了客观判断的标准,而仅仅将“民族”作为“敌我”的标准,特别是走向极端自我的“复古”和极端非我的“崇洋”就成了“非此即彼”难以共生的对抗性思维。相比于一般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网络民族主义”就成为一种更为简单、廉价、极端的在网上表达的“民族主义”情绪的方式,其反感一切外国、外民族的事物,以“传统卫道者”的网络形象自居,急于占领所谓网络上的道德高地,对一切新生事物和新生族群进行“数典忘祖”式的批判。用你们的话说,就是网上的“键盘侠”,高级黑的“碍国者”。关于这样的人和观点,大可以一笑了之,不足为意。

第三、基于阶级分析和阶层分化的意识型态语境的。马克思告诉我们,民族矛盾的实质是阶级矛盾。其实很少有不区分具体情况的稳定的观点,只有稳定的阶层形成稳定的观点。网上基于现在中国社会区域和阶层差异的批评是最刺目,也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典型的批判的哲学基础就是“部分不能代表整体”、“形式不能代替内容”。也就是一部分年轻人的生活代表不了整体的生活、一类人年轻的狂欢缓解不了一整代人的困惑和煎熬。从《后浪》演讲视频中展示的画面来看,的确用极浓缩的画面描绘了一整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这难免引起一群人的不适,这是客观存在的。也可能是你困扰的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原因我最后讲),应该说,这种不同声音是客观存在也是被允许的,无论是电竞、极限运动、出国旅游、广泛社交、兴趣达成等等这些画面无论在什么群体上出现,都会对另一部分群体造成视觉和感官的刺激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一代年轻人作为整体形象出现时是否真的相对于前一代(前浪)具备了更多的资源、更高的起点、更广泛的视野和理所当然的更大的目标,如果整体评价有效,则阶层的差异就应该被转化为代际的差异,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历史方位判断的意义,也是理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内涵需要,即中国社会在进入新时代后,在既要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财富的整体供给水平的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和分配,还要注重照顾分配活动中的主观感受——“幸福感”、“获得感”了。乐见的是,中国社会已经有这样的共识了。

最后,我想对你说(这就是我要说的另一部分原因),面对网上忽然“反转”式的批评,你的困扰,很可能来自一种对于被批评群体和现象的自我代入感,也许那些更精致的生活、更广泛的社交、更个性的兴趣养成、更充沛的财富、更远地的旅行,就发生你和你的朋友的身上,所以,突然间,你和你身边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被一种更大的力量“分众”了,你们从共同转发的集体认同的“大众”中被区别为“小众”了,所以,你产生了困扰。这可能是个性化内在原因,可以理解。

总而言之,我想对你说三点:

第一、任何期望的设定的都基于“已知”,你们确实拥有更多的手段和更多机会,所以,我们这代人无法完全预期你们的未来,是合逻辑也是合历史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要有信心去拥抱更广阔的天地。

第二、思维成熟的标志就是可以在头脑中融进互相对立的观点,然后用“心智”也就是“情感和理性”统一的方式自身去融合,提取出自己认同的合理性。

第三、无论是对画面本身和演讲内容的细节有多少质疑,但作为年轻人重要的是要有新时代中国青年自信奋斗的姿态和行动。所以,用你们话说,“奔涌”吧。

我们和你们在同一条河流,同心同向同行。

陕西科技大学团委 李鹏

2020年5月6日


[编辑:邹 涛 审核:金珊珊]

上一条:今年两会上,大学校长们说了啥? 下一条:立夏已至,春光仍在|“超硬核”漫画带你走进最熟悉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