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说思政

聚焦时代新人培养 完善立德树人机制

2024年09月14日 14:59 安康学院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 黄娟  点击:[]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4年,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重大决策部署,提出教育系统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动价值观教育一体化贯通、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一体化贯通、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一体化贯通,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高校作为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沿阵地。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挥教育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是新时代高校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一、紧扣立德树人机制的建构目标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高校紧扣时代新人培养,完善立德树人机制,首要的是突出政治属性,明确培养目标与方向。

在价值维度上,高校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的目标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回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历史实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稳“为谁培养人”的政治立场始终是党对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实践维度上,高校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的目标是以问题为导向,破解立德树人工作面临的困境。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协同格局尚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形成、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尚不能完全契合立德树人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亲和力还有待整体提升、立德树人成效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也反映出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高校工作领域的方方面面,需要遵循立德树人的内在规律,以系统化视野从全局着眼,整合优化立德树人资源,开创高质量立德树人新格局。在时代维度上,高校完善立德树人机制的目标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同时拓展国际视野。当今世界国际经济秩序正在重塑,全球治理结构正在转型,高校要准确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培养连接于世界、胜任于世界,具有国际胜任力的优秀青年人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思政课教师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这就要求高校立德树人机制要将青年大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纳入内容体系,使他们能够在全球化时代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二、把握立德树人机制的建构重点

立德树人关键在落实,其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是以达成决策目的,效果得以显现为表征。这就意味着立德树人机制的构建需要充分考量影响其落实成效的诸多因素,分清主次,明确推进落实的关键与重点。

一是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认同。立德树人需要全员参与、一体推进。如果不同领域、不同职责的育人主体在落实立德树人上存在思想认识不一致的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立德树人成效。认同需要对事物的价值与意义持积极态度,是对自身行动目的的象征性认可,其涉及自我建构和个体化的过程。因此,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机制需要将促进不同育人主体对立德树人认知的自我建构,不断提升对立德树人的认同感,达成思想认识的统一作为重要目标。二是提升落实立德树人的能力。立德树人的落实主体及其能力是高校推动立德树人工作的内在力量。这种内在力量便是将立德树人目标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根本依据。对此,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要加强学校组织能力建设,要坚守核心育人优势,发展适应和驾驭立德树人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要激励教师自我成长,融合“经师”与“人师”的要求,培养具有高尚师品、卓越师能、淳厚师爱和扎实师风的教师队伍,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是构建立德树人协同机制。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到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实现有机融入、有序协同,必须构建系统化的协同机制,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实践目标。

三、明确立德树人机制的建构路径

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核心任务,依照高校立德树人基本规律,构建理论武装、课堂明道、文化浸润和实践砺行四个方面协调推进的系统化路径。

一是理论武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构建学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和基层党支部“三条主线”理论教育体系,实施中心组带头示范、团学教师宣讲示范、学生骨干学做示范“三项示范”组织形式,推动理论武装往实里走。优化理论教育的内容,遵循师生认知规律,创新理论教育的方法,融合时代新载体,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入行。多措并举强化理论武装,从政治高度扛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为立德树人筑牢思想基础,把“两个维护”落到实处。

二是课堂明道。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秉持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到“我”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价值关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主人翁意识;开展“课堂革命”,致力于改变学生与思政课之间疏离感,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合理选择可触摸、可感知、可识别的具象化载体和形式,实施“移动课堂”,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带领学生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为学生真切理解理论内涵打开别样生动的新视界。

三是文化浸润。高校要坚持“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对校园文化资源类型以模块式一体化进行整合与优化,以实现文化最大的育人效益。例如,理想信念与政治文化资源的整合、道德观念和价值文化资源的整合、创新精神和学术文化资源的整合等,切实解决文化建设中零散、虚而不实等问题,提高文化育人的精准化水平。聚焦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构建文化建设矩阵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融入大学文化的行动自觉。通过构建政治文化工程、大学精神文化工程、师德师风工程、学术文化工程、环境传播工程等文化矩阵,优化高校文化治理体系,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是实践砺行。实践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高校积极链接社会育人资源,跨越校园“围墙”,建设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依托校内专业设置,构建一个专业对应校内校外两个领域多种形式的“1+2+N”实践养成教育体系,广泛开创校外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志愿服务、社区帮扶等实践养成平台,建构开放、立体、多维的实践育人空间;要降低实践“重心”,让实践回归学生日常生活。拉长实践“战线”,改变短期的“蜻蜓点水”式实践形式,让实践养成教育成为常态;要丰富实践“色彩”,增强实践教育时代性。适应大学生的生存习惯和信息获取方式,及时引进网络信息技术,敏锐捕捉网络智能时代下的实践问题,创新情景再现、实验设计等实践新形式,赋予传统实践新活力。

在充分挖掘、整合校内育人资源,抓好立德树人工作的同时,高校还必须重视构建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外联机制,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家庭熏陶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立德树人整体效应,保持同向同行,协同推进,共同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立德树人一体化机制体系。

上一条:让劳动教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下一条: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安全管理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