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送

重大疫情应对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耦合逻辑与路径选择

2023年02月07日 22:15 杨仁财 罗鑫帅(陕西师范大学)  点击:[]

[摘 要]社会责任感并非与生俱来的道德情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重大疫情应对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存在“势—主体”“事—内容”和“时—效果”三重维度的耦合逻辑关联,同时在核心要素上为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质量提供可能。基于上述逻辑将疫情应对中彰显的道德品质与责任担当转化为对社会责任内涵深刻而鲜活的诠释,通过深化责任认知、体验责任情感、增强责任实践和营造责任氛围,显著放大社会责任教育效果,建构起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的青年大学生笃行的有效路径和聚合力。

[关键词]重大疫情社会责任教育耦合逻辑路径选择

责任是一切道德价值的基础,自觉意识并主动承担一定社会责任是人类主体性的重要表现,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传承的基本动力和有效保障。“任何一种生活,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事业的还是家庭的,所作所为只关系到个人的还是牵涉他人的,都不可能没有其道德责任,因为生活中一切有德之事均由履行这种责任而出,而一切无德之事皆因忽视这种责任所致。”[1]因之,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冠疫情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而言,都是一次重大危机事件。疫情虽然对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造成巨大影响,但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以转化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亦是如此。要使危机成为鲜活的教材,将灾难转化为最深刻的课堂,充分将疫情应对中展现的精神内涵转化为教育资源,利用重大危机事件的时机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教育,能够达到社会常态下难以企及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在应对重大疫情背景下,将这一危机事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其与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存在“势—主体”“事—内容”和“时—效果”三个维度的深层耦合。通过将重大疫情防空中彰显的责任与担当转化为深刻而鲜活的社会责任的诠释,抓住特殊时间节点增加情感认同显著放大教育效果,从而建构起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己任的青年大学生笃行的有效路径和聚合力。

一、因势而为的主体耦合:强化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是高校发展和立德树人的动力源泉。责任是一定主体的实践活动,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就是自觉意识并能承担够责任,责任的承担需要明确具体的主体,缺乏具体主体的责任是不存在的。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4]恰如马克思所言:“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中丧失自身。”[5]只有能够将主体与对象、个人与群体的辩证统一起来的人,才能自在自为的建立起真正的社会责任心。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其内含实质便是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来定义“时代新人”的最大特质[6],责任担当也便成为时代新人最为重要的品质。“时代新人”则是我国发展新历史阶段的新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责任主体。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呼唤勇于担当。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是被寄予更多期盼也是拥有更多机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特殊群体和“新势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更是指向未来的接班人,实现人生“黄金时期”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完全吻合的一代人。这是对大学生这一社会责任重要主体的明确,同时,也需要明确当代大学生其肩负的特定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那就是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从全面建成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飞跃,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他们要接续在马克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他们要面对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致力于解决“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实现“五位一体”和“五大发展理念”协同进步;他们要面对波诡云谲国际形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他们要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历史任务,不断提升“四个自信”,致力于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民族复兴的希望,大学生自身社会责任教育不仅直接影响着其社会化进程与成才,也关系到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和谐与稳定、发展与进步,他们这一主体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呈现出社会阶层差异化、文化价值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信息沟通网络化等诸多特征,加上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使得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美好生活”获益方,新时代的大学生客观地得到了国家、社会和家庭在物质、情感和精神等多个层面的供给和满足,大部分人在人生追求、价值选择、政治行为、道德行为和文化素养上彰显着脚踏实地、积极有为、感恩社会、独立理性的青春气质[7]。作为富有知识和活力的重要的社会群体,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强的意愿加入到社会公共生活当中,比如知识援助、脱贫扶贫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责任感呈现出较高的水平。但与此同时,在部分大学生中也存在着急功近利、精致利己和排斥集体等社会责任感淡漠现象,[8]甚至有的大学生为了所谓的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漠视国家和集体利益,推诿逃避应尽的义务和社会责任。

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时代特征、成长诉求、中心主体等多重限定,而在大学学习期间又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和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尤为值得特别关注和悉心教育培养。这使得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是兼具政治性、主体性和时代感的论题,基于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既需要从立足堪当民族复兴大任“为谁培养”“怎样培养人”的清晰认识,也要从主体性观照出发,充分肯定时代新人的主体地位价值,明确责任内涵,改善教育供需关系,依托重大疫情应对中彰显和诠释的责任担当深刻内涵,因势而为,从而使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比任何时候更为迫切必然,也更为有效。

二、因事而化的内容耦合:重大疫情应对中彰显的奉献担当为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诠释深刻内涵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为强调现实生活,革命实践在人们无产阶级意识形成中的作用,将密切联系实际视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9]当前疫情防控和应对就是最大的现实,疫情中有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有防控物资生产企业及时复工保供,有部队官兵驰援疫情防控,有科研人员争分夺秒、攻关克难,也有基层群防群治筑牢严密防线,交通运输、电力保障、市场供应从业人员履职尽责、携手共筑坚强后盾,社会各方捐款捐物等等,用实际的行动担当为抗击疫情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首先,这一系列事实和事例为深入挖掘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提供可能,用疫情防控应对的人和事中深刻诠释责任担当的内涵。就责任的本质而言,它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对个体提出的现实要求。[10]个体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个体间的社会关系状态决定着个体应承担的责任,个体只有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社会秩序才能够得以维系,社会生活才能够正常进行,社会和个体才能够顺利发展,个体也正在担负责任的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无论是抗洪抢险、抗击非典还是抗震救灾等重大危机事件中,都凝结成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内涵。在此次应对重大疫情的斗争中,无论是党员干部、医护人员,还是企业社区、交通物流彰显的最大精神特点就是敢于担当。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科学家、医务工作者不畏生死,表现出了崇高的大爱精神、担当精神。政府、军队、社区、企业、医护等社会各行各业在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抗击疫情斗争,表现出了强大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当中,许许多多是青年一代,这些榜样力量、优秀事迹、感人素材,正是教育的最生动教材,他们的高尚品质、家国情怀、担当精神正是教育需要培养的,这些鲜活的事例诠释社会责任就是利他、担当、奉献的价值归旨和深刻内涵。

其次,注重发觉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和现代价值。社会责任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列宁在谈论文化时指明:“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11]。同理,对道德和责任的认识和判断也具有历史继承性,我们在构建今天的社会责任体系时不能脱离我们所处的文化,要找到中国传统责任文化与现代责任诉求之间的契合点。这样,现代社会的责任要求才能真正地在中国文化茁壮成长。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责任思想,孔子所说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高尚、豪迈的责任表达成为国家责任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的典范,显示着个体对社会、国家和民众的整体责任感。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上,儒家伦理中所倡导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全面设定了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承担的责任。儒家关于“仁爱”“义利”“忠孝”的思想,墨家关于“兼爱”“非攻”的学说,也体现着传统中国的社会价值去向和对个人的责任期望。可以说我国优秀传统中无论是对国家、社会、家庭、朋友或是其他人,都有着明确的责任要求和期望。因此,在彰显大学生社会责任培育的今天,深入挖掘我们传统道德文化中已经有的社会责任观,发挥传统责任文化的现代价值,为加强大学社会责任培育找寻到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与底蕴,形成现实诠释与文化传统的比照与印证。

三、因时而进的效果耦合:特殊时间节点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效果提供有效情境

列宁关于非常时期对人们思想的深刻教育作用曾言:“在革命时期千百万人民一个星期内学到的东西,比他们平常在一年糊涂的生活中所学到的还要多。”[12]因为常态下的社会和重大变动事件剧烈冲击下的社会,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进程和深刻程度是大为不同的。在平稳有序运行状态下的社会存在,人们的焦点容易聚集在日常琐细的、个例的矛盾冲突等相关问题上,这些个体私利的矛盾冲突,在当事主体看来往往是不易转移和难以调和的,容易衍化成一时难以克服的矛盾冲突和制约困境。但当危机事件突然而至,原有的矛盾和制约因人们的关注点、情绪和思想活动的转移而得到缓解乃至化解和突破,原本在个体层面思考的问题深化为从社会和整体层面考量。在历史的重要关头和重大事件激烈地冲击下,人们的思想和认知往往能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在社会常态下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达到的成效。这次疫情的发生和应对就是这样一场冲击人们思想认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于思想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尤其如此。通过捕捉和运用好抗“疫”这个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促进社会责任教育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众所周知,道德发展涉及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作为道德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责任感的发展也需要通过个体在责任认知、情感和实践中不断感知和总结而获得。仅凭一腔热情和空洞的责任说教,或会让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教育产生麻木之感,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提高并无裨益。当前,在社会责任教育内容和方法选择上以知识性的责任概念和责任规范的讲授为主,欠缺学生个体的经历、需要、感受和体验。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是做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心理基础,对社会责任的情感体验是做好大学社会责任教育的情绪窗口,而对社会责任认知的实践则是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实保障。[13]只有关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和学生的内心的价值冲突在其成长发展中的作用才能实现其教育价值。[14]因此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效果,需要充分将这一“时”转化为责任认知、责任情感体验与责任实践尝试和责任氛围的营造,并将四者有机结合,通过以理论阐释、教育引导、道德养成、实践履行、制度规范等途径,使新时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家国情怀上高度一致,从而使其获得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人生成长相契合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认同,进而产生社会责任感被正面引导与濡化的思想性和精神性获得感,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知行统一。

具体而言,在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培育过程中,要将对社会责任认知的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在过程中引入案例、反思、移情等环节,经由情感和实践来内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情境交融,将原本仿佛冷冰冰、干巴巴的教育内容活化起来,一方面以感性的方式传达其中原理,使其易于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以学生原有的经验作为学习的基础,便在“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搭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原先外在的、陌生的“书本世界”成为学生熟悉的、浸染于其中的“生活世界”。[15]一是通过动员大学生积极发挥专业和学科优势,分享思考体悟,传播健康理念、传染病防控知识以及心理健康、锻炼运动等知识。选树宣传在疫情防控一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现身讲述英雄故事、励志故事、担当故事、暖心故事、青春故事。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通过结合主体班会、党团日活动,开展体系式学习、融合式讨论,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以爱国主义故事、先进典型事迹等鲜活素材充实教学案例库等举措以增强学生的责任认知。二是通过深入挖掘典型事迹和感人故事进行创作,抒发抗击疫情期间难以忘怀的坚守,携手并进的奋战,守望相助的关爱和万众一心的感动。广泛邀请战疫英雄,先进人物进校园,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形成情感认同和共鸣以增强责任情感。三是通过责任实践能够获得对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直接体验,通过责任实践带入其在社会体系中承担的角色,并在角色中明确社会责任内涵,提高大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品质、责任意识和责任践行能力,为责任行为的转化提供充分条件。引导师生到卫生防疫站、医院、部队、社会等实践基地,在亲身参与中受教育、长才干,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的体验中感受生活、感悟责任,在实践中沁入社会责任培育,体验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统一。四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线制作网络文化产品,为抗击疫情传递信心,鼓舞士气,通过校内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橱窗等多种途径,营造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校园责任环境和氛围。因此,在重大危机事件和特定情境下各个方面都高度一致的涵容着大学社会责任教育的作用力是同向的,进而凝结成一个共同指向的合力,推动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效果的凸显。

总之,当今时代是一个责任凸显的时代。新冠疫情应对中各行各业立足本职开展救治、捐赠款物、提供应急服务、关怀特殊群体等工作,用实际的行动担当为抗击疫情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的高尚品质、家国情怀、担当精神正是教育需要培养的,这些鲜活的事例诠释社会责任的价值归旨和深刻内涵。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人生“黄金期”和“两个百年目标”同频共振的一代人,被赋予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是被寄予更多期盼也是拥有更多机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关键群体和“新势力”,其自身社会责任教育不仅与其自身成长关联,也关系到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他们只有明确自身的责任并切实地担负责任,才能避免在责任缺失中迷失。通过运用好抗“疫”这个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促进社会责任教育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充分将这一特殊时机转化为责任认知、责任情感体验与责任实践尝试和责任氛围的营造有效载体,通过以理论阐释、教育引导、道德养成、实践履行、制度规范等为途径,使新时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家国情怀上高度一致,从而使其获得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人生成长相契合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认同,进而产生社会责任感被正面引导与濡化的思想性和精神性获得,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 [古罗马]西塞罗三论:论老年 论友谊 论责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91.

[2] 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 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N].人民日报,2020-2-24.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4] 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2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4.

[6] 刘建军.论“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J].思想理论教育,2019(02).

[7] 沈壮海,王晓霞,王丹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32-144.

[8] 吴康妮.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与应对策略[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2).

[9]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56.

[10] 魏海苓.责任与担当——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152.

[11]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5.

[12] 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13] 艾楚君,焦浩源,宋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时代内涵及其培育路径——基于60位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先进事迹的文本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8(08).

[14] 肖川.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J].教师博览,2005(5).

[15] 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探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56.


下一条:陕西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实践项目培育成果展(4)给方志敏同志的一封信——兼谈《可爱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