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为调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开展历史考察,学习传承井冈山精神,7月13日到7月19日,西北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本科生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觉醒年代研学行”实践团队在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辅导员的带领下踏上追寻党的历史脚步的征程,走访调研井冈山革命遗址,拍摄微党课视频,讲述井冈山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同时实践团队专访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副馆长饶道良,全国道德模范毛秉华工作室负责人、江西干部学院特聘教师毛浩夫,探讨数字化创新想法,用信息技术赋能红色记忆。
重踏红色足迹,情系乡村振兴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书写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经验。
在为期7天的调研走访过程中,实践团队成员追随红军在井冈山发展壮大的脚步,来到三湾乡、龙江书院、八角楼旧址、黄洋界哨口、小井红军医院、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十余处革命旧址,在当地聆听红色故事,梳理革命历史,感悟革命精神,总结道路经验。
在深入走访茨坪村的过程中,实践团队采访了曾任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第一任主席李尚发的小孙子李球德。李球德为实践队员讲述了爷爷李尚发为红军“带盐”的故事。1928年冬,红军将外出打土豪缴获来的一些食盐分发给根据地内的民众度过艰难岁月,而当时曾担任过遂川县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主席的李尚发,因舍不得吃掉而将其保存下来,这罐食盐现如今仍然保存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
图为李球德带领实践队员参观茨坪村史展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窦卯林 摄
研讨数字赋能,保护革命文物
“技术变化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饶道良在接受采访时,就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饶道良馆长强调,井冈山精神中的“实事求是闯新路”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讲道:“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更喜欢新颖、有趣的形式,如果我们只是呈现古板的面孔,那么将无法充分发挥这些文物在传承革命精神中的效果。”因此,数字化展示,如VR、AR等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些先进的技术,参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革命先烈的英勇。而下一步,饶馆长表示将会介入更先进的媒体技术,为这些古老文物注入新的生机,让它们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让井冈山精神和革命传统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
图为采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副馆长饶道良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窦卯林 摄
毛秉华工作室负责人、江西干部学院的特聘教师毛浩夫同样鼓励队员们:“尽管现在时代不同了,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深入群众、敢于创新,这都是井冈山精神给我们当下青年人的一些启迪,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地去开拓,去创新,去前进,同时也需要代代年轻人跨越时空延续。”
记录红色故事,上活思政课程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光就亮了……”在宁冈茅坪八角楼毛泽东故居,指导教师正在录制一堂特殊的微党课。
图为指导教师在茅坪八角楼录制微党课视频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窦卯林 摄
本次三下乡活动,实践队员将思政课堂搬到革命旧址,采用党史小故事推送、现场讲授、线上直播、微视频录制等多种融媒体形式开展了一堂生动的党史小课堂。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师生队员全员成为主讲人,参与录制视频素材200余小时,预计形成六组视频,全面讲述井冈山革命斗争史。
技术赋能保护革命文物,党课讲授传承革命精神。此次重踏红军足迹不仅是一次历史的追寻,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时代新青年,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将自觉成为井冈山精神的传承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利用信息技术,传播党史知识,让青春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绽放绚丽之花。
图为实践团队在八角楼毛泽东旧居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窦卯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