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匠心筑梦,非遗传承”实践队于7月13日至16日深入宝鸡市凤翔区,围绕“传承中华文化”主题,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宝鸡市凤翔区,坐落于陕西省西部,是一片浸润着千年文化精髓的土地。彩绘泥塑,土织布,陶罐等非遗技艺更是驰名中外。近年来,凤翔通过挖掘和整合地方特色非遗,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更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团队成员们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专业能力,扎实调研。通过创新传承方式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新活力的案例,探索非遗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新路径,挖掘可推广的发展模式,为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实施贡献青春力量。
古法传承织温度,匠心非遗绘青春
7月13日,“匠心筑梦,非遗传承”实践队前往了宝鸡市凤翔区田家庄镇的惠蘭土织布非遗传承中心。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进入工坊参观了四代不同的纺织机器,并体验了织布的过程。在乡村工匠创新工坊中,团队成员们不仅看到了目前土织布非遗传承中心为将非遗文化推向年轻一代而做出的努力,还感受到了宝鸡市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中流砥柱的作用。
图 1负责人向实践团队讲解工艺流程
最后,通过青年视角与非遗相结合的方式,负责人就非遗传承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与实践队进行深入交流,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打开了新的视角,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 2实践团队与负责人进行会议讨论
非遗传承耀凤翔,泥塑技艺共传扬
7月14日,实践队前往了享有“中国泥塑第一村”美誉的六营村进行实践学习。按照计划,团队成员们首先参观了泥塑展示厅,在那里,团队成员们欣赏到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马勺脸谱,以及形态各异的泥塑。
图3凤翔泥塑工艺品
接下来,非遗传承人胡锦伟先生以泥塑花纹样式为出发点向团队成员们介绍了泥塑的发展脉络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步入泥塑工坊,胡锦伟先生带领团队成员们深入制作车间近距离观察了泥塑的13道制作工序。此外,团队成员们还在手艺人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生肖泥塑。
图4实践成员们动手制作泥塑
随后的采访中,刘先悦同学就泥塑生产过程中现代化流水线生产应如何取舍以及泥塑产业发展问题与胡锦伟先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团队成员们也由此对当前凤翔泥塑的发展状况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三秦佳酿延百世,西凤美酒传千年
7月15号,实践队来到了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首先观看了西凤酒的宣传片,领略了西凤酒从殷商时期传承至今的深厚的历史底蕴。
接着,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们进入西凤酒酿酒工厂内部进行参观。通过实地参观和与负责人的交流,团队成员们对西凤酒的生产流程、技术特点以及产品种类有了更为直观和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了解到了西凤酒厂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也积极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方式,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展开紧密合作,不断改良自身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图5负责人向团队成员们讲解西凤酒发展史
最后,团队成员们参观了历史文化展厅和西凤酒酿酒旧址,了解了西凤酒三千年无断代传承的历史文化。西凤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份属于凤翔的文化符号。
图6团队成员参观历史文化展厅
陶罐流转承古韵,匠心传承焕新颜
7月16日上午,实践队一同前往宝鸡市凤翔区佐阳坡周氏老窑口,深入学习了凤翔陶罐制作技艺。在周永科先生的细致讲解下,团队成员们了解到窑史、陶罐制作工艺与选材情况,并且了解到了陶罐制作的全过程。
图7陶罐制作场景及工具
随后,周先生亲自演示了制胚的方法。在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团队成员们逐一动手体验,深感技艺之精湛纯熟需经年累月磨练与沉淀。
图8实践成员们学习并体验陶罐制作
交流中,周永科先生详述了周氏老窑口陶罐技艺经营状况、创新方向与传承挑战,强调非遗传承需要与时俱进,在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拓宽市场,保持技艺活力。
在周先生家中,周先生还展示了自己制作的传统复刻模具与结合现代设计的创新彩陶,体现了他对传统与创新的双重追求。周先生本人更是不断学习,多次远赴外地交流研修。周永科先生的故事,是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也是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一次深刻诠释。
通过为期四天的三下乡活动,团队成员们深刻的感受了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在当地政府与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孕育于凤翔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必将历久弥新,走向更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