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绿色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山海到沙漠,从森林到沃野,新时代年轻人应该把绿色的种子种在心里,植根于行动上。7月14日,在广袤无垠的沙漠腹地,一场关于绿色与希望的实践正在悄然上演。长安大学“沙地润土筑梦田·文化繁荣映日边”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民勤县收成镇兴隆村,追随十个勤天的步伐,前往“团十九大代表”仲麟的治沙基地。风沙漫天,团队成员们全副武装集体上阵维护脆弱的梭梭树苗,体验创新的杯苗实验,并与仲麟的治沙基地共同见证了生态立牌的庄严时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先进模范,荒漠绘翠梦
作为新一代的治沙人,仲麟毅然扎根沙漠植“绿海”,接过老一辈治沙人的接力棒,头顶炎炎烈日,身披滚滚黄沙,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在腾格里沙漠西部种植梭梭树,公益造林3000余亩。
仲麟照片
日正中天,守护绿色希望
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一排排扎根不久的梭梭树苗在风中摇曳,它们是这片荒芜中最为珍贵的生命。早上8点,团队成员们朝气蓬勃开启今天的梭梭树维护之旅---为挖好坑的树苗浇水,同时为昨天浇过水的树苗覆土保湿。沙漠独特的浇灌方式并没有难倒大家,在仲麟以及本地劳作村民的悉心教导下,队员们熟练地使用水管进行浇水作业,烈日炎炎下是队员们忙碌的身影。
浇灌工作结束,队员开始为树苗坑覆盖沙土防止水分流失,干旱的沙漠中水分极易蒸发,只有及时覆土保湿才能增大树苗的成活率。队员们的脸上掉下一颗颗汗珠,汗水与沙土交织,但手上的工作丝毫不减。每一滴汗水,都是对这片土地付出奉献的见证;每一份努力,都在为未来的绿洲铺就基石。
团队成员进行挖坑工作
团队成员进行浇水工作
创新实践,杯苗实验初体验
树苗浇水维护工作圆满完成,团队转战至实验区,亲身体验了杯苗实验这一前沿治沙技术。在其他实践团队成员的指导下,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将种子植入特制的育苗杯中,这些杯子不仅便于携带和移植,还能有效保持水分和养分,大大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实验过程中,大家不仅学习了科学的种植方法,更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创新在生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驻守当地的工作者谈到,现有的梭梭树苗基本是不断实验改进后的最新成果,但其成活率总体只有85%左右,仅少部分地区可达90%以上。防沙治沙工作任重而道远,必须坚持创新研究,才能使沙漠变绿洲的梦想最终实现。
团队成员体验杯苗实验
立牌仪式,共绘生态蓝图
夕阳西下,实践活动也迎来了尾声。指导老师彭方圆与基地创建者仲麟共同在沙漠中立下由实践队成员们绘制的纪念牌。牌面上写的“变绿洲”三字,正是团队队员们对民勤县生态振兴的美好期许,更是每一位像仲麟一样驻守沙漠的青年人最坚定的目标。
合影
结语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是推动乡村“五大振兴”的应有之义,是落实乡村“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正是因为有许多像仲麟一样的治沙人的加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民勤的生态环境才会越来越好。这次与众不同的生态实践,实践团队的各位成员们不仅亲身体验了治沙防沙的艰辛与不易,更深刻理解了生态振兴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