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一针绣梦绘秦情,非遗传承映时代”——陕西科技大学“绣光‘数’影,织梦遗韵”实践团探索非遗刺绣之旅

2024年07月21日 23:15 尹曜耀 陕西科技大学“绣光‘数’影,织梦遗韵”实践团  点击:[]

在陕西这片古老而充满故事的土地上,有一种艺术,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跨越时空的界限,用针线诉说着文化的延续——这就是陕西刺绣。7月14日-7月15日,陕西科技大学“绣光‘数’影,织梦遗韵”实践团走进了大荔刺绣技艺省级传承人王玉娥老师的世界,深入了解了陕西澄城刺绣的历史与技艺,是如何在岁月的长河中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并赴西安文景山公园,宣传陕西刺绣文化。

团队成员与王玉娥老师合影

王玉娥老师照片

文化根脉永流传绣梦遗韵,情绵绵。

王玉娥老师,一位自幼年便跟随母亲学习刺绣的艺术家,六十多年的刺绣生涯,每一针一线都凝聚着对这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执着。她的技艺,不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家族与文化传承的见证。

王玉娥老师展示作品

王玉娥老师展示作品

7月14日,实践团成员对王玉娥老师进行了专访,王玉娥向团队展示了秦绣的韵律和地域文化的瑰宝。秦绣,或称为陕西刺绣,其风格因地域而异,从陕北的古朴饱满到关中的雅致多彩,再到大荔的移民文化交融,以及陕南的浪漫灵秀,共同织就了秦绣独特的艺术风貌。大荔刺绣,更是融合了黄河移民文化的痕迹,以及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的审美追求,使得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与人文情怀。

团队成员试穿

团队成员试穿

“我和妈妈被评上非遗刺绣传承人后,彼此心里就有了一份责任感,尤为我妈妈,就觉得她还能为国家做点贡献,那简直是每日没夜的在刺绣,有时候母女俩绣上瘾了,刺绣到凌晨四点多,熬夜刺绣是经常的事。国家要把非遗各项目传承下来,坚决不能失传!非遗非遗,非常遗憾!没有不坚持的理由,要有‘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当谈及母亲的言传身教已经非遗刺绣传承,王玉娥老师这样说道,情至深处,泪流满面。

团队合影

在交流的过程中,实践团的部分成员有幸试穿了王玉娥老师亲手绣制的嫁衣,这不仅感受到了那份来自传统手工艺的温暖,也体会到了王玉娥老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的桥梁。王玉娥老师希望通过这种独特的体验,让更多人感受到陕西刺绣的魅力,同时也希望能够激发年轻一代对手工艺的兴趣和热爱。她相信,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新一代的参与和创新,这样,古老的艺术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针一线传千古,秦绣情,梦相连。

7月15日,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无限敬意,团队共赴西安文景山公园开展为期一天的“秦韵艺传”实践宣传活动。在实践中切身感悟非遗文化与工匠精神,并用实际行动弘扬陕西刺绣非遗文化。

实践团队成员知识讲解

实践团成员分工明确,默契配合,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从陕西刺绣的起源过渡到制作过程,从颜色搭配深入至特定针法,穿插进行传承手艺人的刺绣故事。通过知识宣讲,使得老年人、年轻人以及儿童都对陕西非遗刺绣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更激发了不同年龄层群体对刺绣艺术的浓厚兴趣,提升了公众对非遗刺绣文化保护的意识。

文创产品呈现

文创产品呈现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刺绣艺术的魅力,实践团队精心准备了自己制作的刺绣作品,并在活动中进行了展览。每一件展出的刺绣作品都是匠心独运的杰作,它们不仅展示了秦绣的精湛技艺,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文创产品呈现

为激发在场群众的参与热情,增强体验感,实践团安排了刺绣接力挑战,准备了针线、绣棚,并提前学习了刺绣的相关知识。在场的参与者们一针一线地学习,从最初的笨拙到逐渐熟练,在实践过程重不仅体验到了刺绣的乐趣,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陕西刺绣艺术的内涵和价值,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刺绣接力

团队合影

青年传承显担当非遗瑰宝,永不忘。

每一位非遗传承人,都是文化的守护者。王玉娥老师的故事,是无数匠人心血的缩影,他们的坚守与创新,让古老的刺绣艺术在当代社会熠熠生辉。“一针绣梦绘秦情,非遗传承映时代”,继续书写属于陕西刺绣的辉煌篇章,“绣光‘数’影,织梦遗韵”实践团一直在路上。


上一条:施一方沃土,成芝兰玉树——长安大学学子暑期支教活动 下一条:暑期三下乡丨探访红泥寨,青春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