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号召,践行“文化润疆”的指导思想,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伊韵传情,寻脉丝路”调研团于2024年7月11日至18日,深入乌鲁木齐、伊宁、霍城三地,系统调研当地的丝路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并探究这些文化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旨在探寻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的融合路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
丝路寻疆·三城足迹的文化之旅
文明生生不息,文化代代相传。调研首日,成员们抵达被誉为“中亚之心”的乌鲁木齐市,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和新疆国际大巴扎,直观感受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与东西方文化的深度交融,亲身体验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商贸盛况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在丝路名城伊宁市,调研团拜访伊犁州博物馆与伊宁市汉家公主纪念馆,深入了解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盛况,聆听汉家公主和亲的历史故事,深刻认识到丝绸之路作为古代商品流通的动脉和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最后,调研团一行来到霍城县,探访历史悠久的惠远古城和伊犁将军府,了解清朝政府治理新疆、巩固西北边疆的非凡历程,深刻体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逐步形成与发展,感悟丝绸之路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中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团队成员在新疆国际大巴扎合影)
非遗育疆·活态传承的民间瑰宝
访非遗伊宁新传承。7月12日,调研团走进伊宁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七旬艺术家阿克木·塔依尔正在根据1985年拍摄的文代会现场照片围绕“恰克恰克”非遗文化大师伊沙木·库尔班展开创作。阿克木老人在采访中表示,想继续将艺术创作进行下去,为后代留下具有深刻意义和价值的作品,让更多人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与温度。
(团队成员与阿克木老人合影)
当天,调研团成员还对伊宁县文化馆非遗负责人范永军进行了采访。范永军指出,当前伊犁赛乃姆与十二木卡姆等民族艺术形式正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伊宁县文化馆积极策划并开展了非遗文化培训班、“千人赛乃姆”等非遗传承与保护活动,面向全社会广泛普及民间民族艺术文化,让宝贵的赛乃姆文化及其他民族艺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团队成员采访伊宁县文化馆非遗负责人)
7月14日,调研团在喀赞其街道工作人员的介绍下,来到阿伊墩巷的一户人家展开家访活动,亲身体验维吾尔族家庭热情好客的民风,了解非遗文化及特色民俗文化在民间的留存情况。街道居民向调研团成员详细介绍了维吾尔族民俗节日的独特风俗与饮食文化,还谈及了维吾尔族非遗艺术的现状,特别是民族乐器的传承情况。随后,调研团成员探访了一家名为“梦忆蓝”的特色民宿。在与民宿老板的深入交流中,调研团了解到民俗元素设计在特色旅游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团队成员与社区人员展开家访活动)
(团队成员与喀赞其街道工作人员合影)
实践兴疆·实践探索的文明印迹
星街琴语,薰香满伊。调研团走进充满异域风情的伊宁六星街,通过与当地居民交流、参观亚历山大手风琴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六星街独有的文化魅力与和谐共生的社会氛围,切身体会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交流与互鉴的生动实践。调研团探访伊犁州图书馆,通过参观各个功能区与藏书区、与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与沟通,不仅加深了调研团成员对于当地图书馆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和民族团结所作贡献的认识,更对丝路文化、非遗文化的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后,调研团抵达霍城县解忧公主薰衣草产业园,参观薰衣草产业链的发展状况,收集当地游客心声,了解以薰衣草为重要代表的农作物生产为当地旅游业赋能所起的重要作用。
(团队成员观看图书馆相关资料)
(团队成员在薰衣草产业园与当地游客交流)
经过为期一周的深入实地调研,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伊韵传情,寻脉丝路”调研团对丝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其与现代产业的融合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察。通过此次调研,调研团成员深刻领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调研团成员强调,非遗文化不仅是历史的瑰宝,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保护与传承,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彩,为中华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