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长安大学赴云南腾冲“观滇西乡村振兴·筑民族复兴之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2024年07月30日 14:17 长安大学赴云南腾冲“观滇西乡村振兴·筑民族复兴之梦”暑期社会实践队  点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云南考察、三次给云南干部群众回信、两次致贺信,为云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长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24年7月12日至7月22日来到云南省腾冲市,开展了以“观滇西乡村振兴·筑民族复兴之梦”为主题的实地调研。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实践队员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腾冲考察之路,走进“和顺古镇”、“司莫拉”等村落,探寻边陲小城的乡村振兴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质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华民族浓厚的乡愁和记忆,蕴含着独特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标识,实践队走进“碗窑村-柴烧窑艺”、“刘家寨-皮影传习馆”、“荥阳村-油纸伞”、“朝阳社区豆腐”等非遗村落,感受技艺之美、匠心之美。

农旅和顺天下路,振兴脱贫乡村图

实践队来到云南省腾冲市和顺镇,和顺自古就有崇文尚教、重视家风家训的传统。实践队员们走进图书馆,了解古镇历史文化传承和振兴文化教育情况,来到古镇深处的艾思奇纪念馆,了解艾思奇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宣传、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的事迹。

此行实践队还深入农村基层,关注农民最关心的农业问题,与农民共同探讨农村发展现状,深入体验新科技与农业的交叉碰撞,洞察新时代中国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燎原之势。

实践队到达和顺古镇

实践队与和顺镇居民交流



实践队参观艾思奇故居

实践队在和顺图书馆学习

古村风情山水间,佤寨新韵谱华年

实践队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腾冲考察的足迹,走进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司莫拉”在佤语中意为幸福的地方。该村有5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佤、汉、白、傣等多个民族和谐共处。

实践队员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走过佤族文化民俗馆、司莫拉幸福餐厅,来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曾亲自到访的村民李发顺家中进行参观学习,详细了解李发顺一家人的目前状况,村子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司莫拉村规划先行、科学布局,不仅保护了原有的自然风貌,更通过植树造林、丰富梯田等举措,使得佤寨的绿色更加浓厚。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寄语“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

实践队在司莫拉佤族村广场合影

实践队员与李发顺交流

实践队员在村中特色图书馆学习

司莫拉彩色稻田景观

古瓷遗风传千载,新媒助力展宏篇

三联碗窑村有“制陶工艺之乡”的美誉。由于在腾冲抗战初期日军三烧碗窑、民宅、宗祠,让这个原本美丽富足的村落毁于一旦,三联碗窑村早期的贫困可见一斑。随着乡村振兴政策和非遗保护政策的落地,三联碗窑村已经成为闻名海外的非遗特色村落。

实践队员走进“刘氏土陶第十九代传承人”刘德清的家里,深入了解土陶的制作过程以及当前传承非遗土陶文化所面临的困难。队员们深刻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不仅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来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这门技术,还需要吾辈青年以青春磅礴之力推动碗窑文化走出村落、走向世界。

制陶店家在网络平台宣传

三联碗窑村村边景象

实践队员在传统窑前观察

刘氏土陶第十八代传承人制陶

皮影非遗魅力绽,创新宣传妙招连

腾冲坐落于中国西南边陲,有着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民俗文化,所以腾冲皮影戏虽然属于中原皮影,但由于其融入了地方文化和艺术,在唱腔和手工制作上都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艺术魅力。

实践队来到腾冲皮影博物馆,观察皮影作品,欣赏制作工艺与艺术形式,亲身沉浸式演绎皮影戏。通过沉浸式演绎,实践队队员们深入了解皮影文化,丰盈和充实了皮影历史的学习,深刻感悟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讲解员为实践队员介绍皮影

实践队员参观皮影作品

实践队员演绎皮影戏

实践队员在腾冲皮影传习馆门前合照

油纸伞下光彩照,匠心时代续弦歌

荥阳自然村位于固东镇甸苴村,荥阳村制作油纸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相传在明清时期,这里的每家每户都做油纸伞,至今已经有九代人接力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践队员们走进荥阳村非遗传承人郑传辉的家中参观学习,对油纸伞的发展历程、文化特点、工艺流程和精神根脉有了新的认识,从其展示出的作品中领悟到了坚守匠心的力量。郑师傅结合自身经历,讲述到传承工艺过程之中遇到的阻碍与机遇,实践队成员深切地感受到了油纸伞的独特魅力,也体会到传承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守住非遗根脉的坚定初心,被工匠精神深深打动。

实践队到达荥阳村

郑师傅为实践队员讲解油纸伞制作过程

实践队员参观油纸伞成品

实践队员切身体验油纸伞

云岭豆腐香满园,产业兴旺富流年

朝阳社区位于腾冲坝子东南角,下辖胡家湾、倪家堡、毛家村、陈家村4个自然村。朝阳社区是名副其实的腾冲饵丝、豆腐特色产业第一村,历史上明朝永历皇帝“大救驾”的故事流传至今,其中“草帽豆腐”更是腾冲餐饮文化的一张“活名片”。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实践队成员们了解到朝阳社区2022年被确定为腾冲市乡村振兴示范点。朝阳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制定了“以产业发展服务城市繁荣”的发展思路,将传统村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融入产业发展,规划创建AAA级旅游景区,建设豆腐、饵丝研学基地和特色文化街,打造主题节点花园,提升、美化村庄环境,最终实现朝阳社区的全面振兴。

实践队员了解豆腐的发源历史

实践队员了解豆腐研学馆的创立过程

实践队员学习豆腐的制作过程

研学馆毛豆腐成品

银杏新叶耀滇西,通途绘卷展新姿

银杏村地处龙川江东侧,依托特有的连片古银杏树林,发挥“山、水、林、瀑、峡”等为一体的自然资源优势,不断强化旅游基础建设,累计投入1.92亿元,建设了长6.6千米、宽12米的旅游风景区二级公路,硬化村庄道路,实现了“村庄变景区,农舍变旅馆,村民变导游”的转变。

实践队员们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银杏村围绕“一叶、一果、一居、一绣”,实施“四大工程”,把赏“银杏叶”、吃“白果宴”、购“白果礼”、住“银杏家”做成产业链,拓展“银杏+”模式,形成多元化、多领域、多渠道发展的产业态势。同时,银杏村的每一棵银杏树都承载着故事,每一块石板都记录着历史。人文情怀的注入,让银杏村的乡村振兴更具温度。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人文情怀的传承与发扬。

银杏村入口

实践队员与银杏村村民交谈

实践队员参观“银杏王”

实践队员在银杏村合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年有志,以梦为马,奔赴田野乡村。此次观滇西乡村振兴之行,大大增强了实践队员的社会责任感。只有“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青年才能真正懂得“人民”二字的分量,才能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实践中勾勒乡村美丽画卷,在奋斗时谱写人生绚丽华章。

上一条:长安大学赴云南腾冲“探寻红色足迹•筑梦云岭乡村”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完美收官 下一条:观文物历史兴衰,悟文化传承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