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送

陕西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展(2)|西北大学疫情防控融媒体传播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创新

2022年11月24日 11:25   点击:[]

【导读】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推进陕西高校网络文明建设,省委教育工委、省委网信办指导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开展了第六届陕西高校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产出了一系列优秀成果与优质作品。本期推展的作品是由西北大学选送、李世宽,魏梦鸽,张庆诚三位老师撰写的优秀工作案例,案例高度概括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下,西北大学不断探索以融媒体传播改进、拓展、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形成的“1234”的工作路径和基本经验。


西北大学疫情防控融媒体传播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创新

(西北大学 李世宽、魏梦鸽、张庆诚)

     2021年末到2022年初,西安市疫情多点并发,累计确诊病例超过千人,社区、市场、高校等人员密集场所相继出现感染者,全市实行32天封闭管理,13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瞬间被按下“暂停键”。汹涌袭来的疫情给高校安全稳定和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使学生思政教育的外部环境、理念方法、载体手段、目标任务都发生显著变化。西北大学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充分利用校内外媒体平台设置议题、引领话题,两个月内累计发布疫情相关内容500余条,精准及时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凝聚力量,使特殊时期的思政教育更具时代感、使命感和共鸣感。融媒体传播已经成为学校网络思政工作的强大引擎,实现思政教育时时在线、处处走心,助力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疫情爆发后,西北大学闻令而动、誓师而起,组建了包含综合协调组、物资保障组、新闻宣传组等在内的8个应急管理机构。新闻宣传组在统筹现有资源、预判各种情况的基础上,精心制定了疫情下融媒体宣传工作方案。

工作以“凝聚青年正能量,打赢疫情防控战;弘扬时代主旋律,书写家国大情怀”为主题,努力把师生员工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消灭疫情、守护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局上来,在具体事、身边事上感悟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精神,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网络氛围,矢志不渝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以“1234”为思路,“1”是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和培育融媒工作习惯,促进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提高思政教育本领;“2”是紧紧抓住宣传思想工作专门队伍和疫情防控一线工作队伍,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进军网上、深入网上,优化思政教育内容;“3”是做靓校级媒体平台、引导师生自媒体平台、借力社会主流媒体平台,构建同向同行、和而不同的传播矩阵,覆盖思政教育主体;“4”是着重塑造师生守望相助的感恩心、推己及人的宽容心、知重负重的平常心、舍我其谁的进取心,强化导向功能,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一)聚合多元平台,绘就价值引领“同心圆”

粉丝规模可观、口碑得到公认的校园新媒体是信息传播、话语输出、价值引领的基础。只有在平常时刻坚持不懈建好一批拿得出、叫得响的媒体平台,关键时刻才能用得上、靠得住。西北大学将融媒体平台建设作为立德树人、办学治校的重要一环,是全国融媒体建设起步较早、运营机制较完善的高校之一,已经构建起18个校级官方平台和200余个校内二级单位平台的融媒体工作矩阵,学校官方媒体平台总粉丝量60余万,官方微信入选全国高校首批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

疫情期间,西北大学官方微信、视频号、官方微博、学习强国号“四驾马车”在各自赛道上开足马力、齐头并进。官方微信聚焦“大而全”的图文信息,发布了“水果、馍片、蔬菜、鸡蛋、口罩…发!西大感恩八方支援”“不易却温暖,西大学子的风雪回家路!”等50余篇充盈情感、鼓舞斗志的原创推送。视频号发挥短视频传播优势、抓住碎片化浏览喜好,制作了“温暖合唱致敬夜空中最亮的你们!”“酒醉的蝴蝶(西大版)”等展现师生迎难而上、向阳追光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的作品。官方微博重点发布“短平快,易互动”的内容,以最短的时间将核酸检测、防疫新规、科普知识等传递给师生。学习强国号凸显政治性、严肃性,对校内各渠道报送的信息进行归纳提炼、加工升华,发布了“在同心抗疫中彰显中国之制的显著优势”“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1+3’疫情防控学生管理模式”等理论宣讲类、经验总结类文章。此外,学校的人民号、央视频、头条号、抖音、快手、微视、QQ、百家号、哔哩哔哩纷纷跟进,根据平台自身属性对校内各种信息进行加工,送达各自受众视线之内,形成了校内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的立体传播格局。

(二)生产优质内容,打造信息市场“硬通货”

疫情期间,海量信息泛滥和优质内容稀缺并存,能否吸引受众、留住用户最终要看内容做的好不好。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校园媒体,必须始终保持内容定力,在提高内容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把受众“需要什么”与媒体“生产什么”结合起来,用心用情制作有品质、有格调的内容。

西北大学融媒体记者团找准师生群体的特点、燃点和沸点,以“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健康教育”为主要目标,用高屋建瓴的政策评说、景行行止的逆行人物、直抵人心的先进事迹,讲述师生抗疫故事,放大学校抗疫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学校形象。学校封闭管理时段,官方视频号发文90余条、微信发文50余条、其它平台发文数以百计,“祝福新年平平安安!西北大学为2万余名在校生发放70000斤苹果”“累计采样32万人次,致敬逆向而行的白衣天使!”“两年之约,火红的萨日朗他又来了!”等图文视频刷屏微信朋友圈,冲上微博热搜榜,实现了“大流量”和“正能量”的双丰收、两促进。

在选题策划和内容制作,尤其注重上级精神和基层事实之间的巧妙“转译”,既避免过于文件化、政治化的宏大叙事,又避免过于个性化、具体化的边缘表达,通过“上顶天下立地”的内容生产打破校园和社会的疏离,把校园媒体内容生产深深镶嵌进社会媒体传播的链条之中,延伸校园抗疫新闻的“生命链”和“覆盖圈”。学校为兄弟院校提供线上教学资源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央视新闻先后两次报道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以及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连续多次转载学校报道,学校融媒体传播内容成为社会媒体重要的新闻源头。

(三)挖潜工作队伍,壮大堪当重任的“生力军”

疫情下陡增的新闻宣传任务迫切需要投入更多的工作人员,然而封城封校使得大部分专业宣传工作人员被迫居家,留校的专业宣传工作人员行动也受到严格限制。人员队伍不足成为宣传工作的最大制约因素。

西北大学一方面用好可资调配的专业宣传工作人员,挑选精兵强将提前入住校内,封校期间全程驻校,确保人在一线、直击现场,去抓取“冒热气、沾泥土、带露水”的新闻素材。其他专业宣传工作人员全部转移线上,全天候响应、全流程跟踪。无论是风雪深夜抵达的抗疫物资,或是凌晨四点出发的送站车辆,还是大年三十举行的团圆晚会,融媒体报道没有一次缺席。另一方面想方设法调动防疫一线工作人员参与宣传,使每名防疫工作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有责任、有意愿去拍摄、去书写、去发表。防疫一线工作人员的日记、Vlog、书信等一经公开,往往引起强烈情感共鸣和社会反响。防疫志愿者改词翻唱的歌曲《后妈茶话会》、编导创作的喜剧《西大版“三底捞”开张了》等在学校官方平台发布后,获得数以万计的阅读量。

学校不断擦亮网络名人这支特殊队伍的品牌和名片效应,对网络名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研摸底,召开专题座谈会,聘请网络名人担任学校宣传大使。网络名人在疫情关键时刻向学校发出了“我爱西大,我愿为西大代言!”“母校有需要,请给我下达KPI!”的表白。

(四)把牢关键环节,延长目光聚焦的“时间线”

按照媒体传播规律,受众对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会经过上升期、紧密期、倦怠期、分散期等自然长消阶段,再为重要的“黑天鹅”事件也不会永久的吸引受众关注的目光,受众的注意力会向后发事件上转移。

西北大学宣传工作坚持绵绵用力、重点突破,把整个抗疫宣传分成爆发期、僵持期、收尾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瞄准不同宣传重点,回应不同问题,持续吸引师生视线。爆发期侧重澄清谬误、普及知识,推出了“@全体西大人:关于疫情防控,这些信息请关注!”“封闭,是为了更好地守护!”等图文视频;僵持期侧重提振信心、鼓舞士气,推出了“我们的朴素心愿:战胜疫情回家过年”“足不出宿,西大青年花式战‘疫’”等图文视频;收尾期侧重梳理经验、总结成果,推出了“西北大学:写好疫情大考的高校答卷”“这场战役中,你我都是英雄!”等图文视频。

纵观整个疫情宣传工作,先后打了研究生招生考试和学生离校返乡两场攻坚战。西北大学考点是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中陕西省考生规模最大、考区最多、考务楼最多的考点,还有7名考生是新冠确诊患者的密接者。融媒体记者团深入学校疫情防控前沿,深度采访了就近借考、隔离考场、紧急支援“平移考点”、党员突击队送考上门等紧张而又复杂的工作,撰写了“直击考研:‘应考尽考’的背后有无数人的坚守”“直击考研现场|一场特殊的‘大考’”等文章,被主流媒体纷纷转载,获得陕西高校新闻奖特等奖、陕西新闻奖。在另外一场学生离校返乡重要战役中,融媒体记者团采写出“‘西北大学号’动车 温暖开向学子家”“不易却温暖,西大学子的风雪回家路!”等多篇纪实性报道。

放眼整个疫情过程,学校融媒体平台在重大节点上不缺位,在关键时刻不失语,在稳定阶段不泄气,在运营实践中形成了“常规报道抓亮点、不漏报;突发情况稳处理、重引导;重大事件早协调、抢时效;创意选题出精品、要适度;互动话题找共鸣、带节奏”的运营策略,保证了“融媒体出品”的速度、温度与深度,构建了师生与学校、信息与文化融为一体的高校融媒体立体式工作场域。

(五)策划主题活动,增强师生参与的“沉浸感”

主题活动能够明显改善传者和受众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调动受众参与信息策划、采集、编辑、发布的积极性主动性,超越单维的信息传播成为多维的情感传播,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有感情的事情变得有感觉,塑造网络育人新样态。

师生有期待,学校就有回应。针对口罩使用需求,融媒体团队精心设计了10余款学校定制款的口罩,通过网络投票选出人气最佳设计。将制作好的口罩作为抽奖活动奖品,派发给师生。针对线上会议需求,融媒体团队制作了30余张学校专属虚拟背景,助力云端学习工作好心情。针对微信交流需求,融媒体团队上线了个性化头像框。

此外,融媒体团队还组织师生通过“读”“写”“拍”“画”“创”等形式,参加“高校青年战疫日记”微博话题联动、“高校青年战疫故事”微信接龙联动、“疫情下的校园花式生活”短视频联动,激发广大青年师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行动共进。开展“疫情中的学子家书”主题活动,展示父母写给孩子的家书或孩子写给父母的平安信、微信、短信。组织师生参加“我们在一起——西安地区高校战役云端思政大课”,直播学校书记、校长开学第一课,邀请学识渊博的学术泰斗、思想敏锐的青年才俊,面向全校省高校学生,组织开展系列云端抗疫讲堂,囊括政治社会动态、经济管理漫谈、艺术文化综论和体育卫生知识等综合内容,帮助学生在“静下来”的同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经过大半年的探索实践,西北大学融媒体传播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创新的成效不断显现。一是影响力日增的融媒体平台抓实了网络思政教育的阵地。官方微信获全国高校官微年度50强、官方微博获“最具影响力校园官微”、官方快手号获“高校快手号年度影响力”奖、官方微信视频号月度影响力挺进全国高校榜首、学习强国号入围全国优秀运营高校头名,抖音、微视等平台发布视频总计点赞量为500万+。学校牢牢掌握了网络思政工作话语权、主动权、主导权,有话说得出、有理传得开。二是渐次丰实的融媒体人才增强了网络思政教育的底气。1人新推荐参评全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40名优秀教师或管理干部被聘为校内网络育人骨干教师。依托新媒体联盟开展网络工作队伍培训,累计培训2万余人次。3项成果入选全国百篇网络正能量精品,9件作品在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网络育人作品征集中获奖。学校不断优化宣传部、网信办内部机构设置,为融媒体办公室增配专职工作人员,实行传统媒体工作人员和网络媒体工作人员轮岗交流,多岗位进行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一支专兼结合、技艺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融媒体工作队伍正在加速形成。三是由点及面的融媒体机制夯实了网络思政教育的基础。学校深入贯彻落实《新媒体建设与管理办法》,把实践中形成的新经验、新举措适时体现在新制定或者修改的《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施意见》《舆情处置预案》《网络评论员建设管理方案》等规范性文件中,使融媒体传播方方面面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网络思政教育的基础不断被夯实。

学校的基本经验体现在适当处理三对关系上。一是要处理好“内容定力”和“内容魅力”之间的关系。板起脸说正事和嬉笑怒骂说琐事都不是难事,难的是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在网络空间做好正面宣传,做出有意义的“爆款”。智能互联将打破旧有的格局,把人们的“媒介生活”推向更加个性化、分众化、场景化、体验化的方向。这些都将对主流媒体完善“主流叙述”构成新的挑战。“主流叙述”既要有凝聚共识的政治定力,也要有“感染人、吸引人、打动人”的话语魅力。二是处理好“泛在聚合”和“精准分发”之间的关系。融媒体中心作为校园信息聚合和分发全流程的“中央厨房”,在信息聚合环节需要广泛拓宽触角,把校园物理空间之内和学校主题相关的校外信息尽可能全面的收拢到融媒体平台的后台中,搭建起网络思政教育的庞大信息数据。在信息分发环节,要增强精准思维,减少“大水漫灌”现象,充分考虑师生个体差异性,根据师生自然属性、知识水平、思想状态有效匹配信息,做到因材施教。三是处理好“传者主导”和“受者主体”之间的关系。网络思政教育不是单一、稳定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体现了师生为中心的相互交往活动。传统思政工作主体的优势在网络空间被弱化,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在网络环境中的“信息差”“技术差”不断缩小,甚至在特定领域,受教育者所掌握的网络信息和技术可能高于部分教育者。在此条件下,思政工作主体原有的专业权威也被显著消解。因此,只有在公平、信任、“润物无声”的话语沟通与交流中实现角色赋能,充分利用启发式、情境式、任务驱动式等方法激活思政空间生态。但这并意味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被置于完全平等的关系中,网络思政教育是思想能力、政治素质、道德水平高位者有组织有目的向低位者进行的改造活动,教育者必须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综合使用导引式、灌输式方法达到教育目的。

四、加强和改进计划

(一)进一步坚守正确方向导向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处理好迎合师生和引领师生的关系,一方面坚定不移以师生为中心,聚焦师生的关注,回应师生期待,把融媒体平台建成帮师生发言、与师生共情、为师生谋益的媒体;另一方面更多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不断巩固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地促进全体师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学校事业改革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二)进一步学习掌握前沿技术

始终保持技术敏感、紧盯技术前沿、预判技术走势,加强对媒体融合领域有关新技术的前瞻性关注和思考。借助数字信息化技术赋能网络思政教育,以数字化联结、智能化推荐、个性化关照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守正创新,掌握一定的智能分发技术,提高海量内容与师生个性需求的配置效率,变“人找信息”为“信息找人”。

(三)进一步提高师生媒体素养

每种类型的媒体都是优势和劣势的集合体,不同类型媒体参与人知识习得、认知模式的方法有所不同。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来讲,要大力开展媒体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各类媒体的优点与不足,树立批判思维。要在大力建设融媒体过程中继续为传统媒体发展保留空间,形成各类媒体活力竞相释放的生动局面。要积极培养网络原生群体对书籍、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的阅读习惯、积极情感,引导学生从经典中吸收知识精华、培养高雅志趣、塑造科学思维、升华道德境界。

上一条:陕西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展(1)|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凝聚接续奋斗力量 下一条:陕西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展(1)|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凝聚接续奋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