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31年诞生于中央苏区,作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赓续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九十多年“与共和国同行”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红色校史故事,“长征路上办学”延续着中国高校最长的红色根脉、“永不消逝的电波”展现校友李白的赤胆忠心、“五楼会战”有组织科研攻克国防急需装备,这是西电红色文化的生动缩影和鲜活载体,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讲好红色校史故事,传承红色校史基因,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有效举措。
高校红色校史教育面临多维困境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新世纪“00后”“05后”,多元文化、数智时代、Z世代等诸多元素交织,高校红色校史教育存在代际错配、语境脱节等多维困境。
一是教育形式与认知规律存在代际错配。红色记忆停留于表层符号认知,难以激发Z世代青年的深层情感共鸣。二是文化符号与青年亚文化语境脱节。数字原住民更倾向具身化、高互动学习形态,现有叙事语态未能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符合青年认知逻辑的“文化密码 ”。三是红色资源转化未形成协同创新生态。资源未能有效整合与产品化,素材碎片化堆积,主题化叙事链条没有形成;实物档案与数字媒介割裂,未能构建跨形态交互场景;校本特色资源与时代精神嫁接不足,红色文化符号在现代语境中失活。四是价值内化与实践赋能存在断点。红色基因传承教育未建立“认知-认同-践行”的闭环机制,难以内化为主动传播、创新转化的自觉行动。
高校红色校史教育的反思重构
高校红色教育要以“代际破壁”与“价值共生”为突破口,实现红色资源从历史沉淀向时代能量的创造性转化。
一是理念升维,从“教育供给 ”转向“文化共创 ”。搭建青年与历史的平等对话场域,让学生成为文化生产的主体,使红色教育从知识传授升华为价值共建。二是模式重构,以“虚实共生”激活认知跃迁。依托数字技术构建多维叙事体系,实现红色教育从“时空局限”到“在场永恒”的认知跃迁,让代际隔阂消弭于沉浸式体验的共情场中。三是生态协同,构建“教育链—创新链—价值链”闭环。完善红色资源开放嵌入人才培养过程的工作机制,打通思政教育、双创实践与社会服务的转化通道,使红色基因传承成为驱动学生成长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的核心动能。
高校红色校史教育的创新实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沉浸式红色剧本+”破题,通过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与Z世代亚文化间的认知壁垒,实现历史记忆与青年表达、数字媒介与物理空间、价值传承与创新实践的多维共生,让红色校史从单向灌输的展览文物转化为可参与的青春剧本,推动青年在具身体验中实现从“红色剧本”演绎者到“人生脚本 ”书写者的价值跃升,构建起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新生态。
一是以“红色剧本+”为载体,构建沉浸式育人矩阵
立足红色校史资源优势,通过"场景重构-空间再造-数智赋能"三位一体模式,构建浸润式育人生态体系。历史场景的沉浸式重构。组建“剧说风华”剧本创作社团,原创红色校史剧本+《永不消逝的电波》、科学家精神传承主题剧本《雷达之父的回归》,融合角色扮演、线索推理等互动环节,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红色校史转化为可体验的育人场景,举办150余场挑战赛,累计超5000人次体验。物理空间的叙事化再造。打造“行走的校史课堂”,在社区空间植入红色文化长廊,集成首任校长王诤故事展板、院士手绘教学挂图等百余件展品,建设校史故事二维码矩阵,形成"墙面叙事+云端延伸"的混合空间。数字媒介的跨时空链接。开展基于三维虚拟历史场景的沉浸式宣讲,实现思想性、青年态、科技感的有机统一。探索运用VR技术复原李白工作时等历史场景,开发交互式剧本体验系统,进一步提升剧本体验的沉浸感和趣味性。
二是以“学生主体”为核心,激活红色传承内生动力
构建“自转+公转”双轨社团生态。强化“自转”效能,以“兴趣驱动+专业赋能”为导向,指导学生社团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增强“公转”动能,“兴趣活动+红色任务”耦合式培养,建立“社区点单-社团接单-成果展单”机制,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累计创作红色主题作品100余件,《手绘校史—毛泽东与西电的故事》入选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网《百年珍贵记忆》原创精品档案,实现兴趣培养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贯通“双创+红色”融合育人体系。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双创项目,构建“红色IP开发-社会实践淬炼-双创项目孵化 ”三级培育机制。“剧说风华”社团入选团中央“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赴革命圣地开展深度调研,通过采集口述史料、考察革命遗址完成井冈山主题红色剧本创作,获评省级优秀实践团队和“挑战杯”省级银奖。
三是以“体系推进”贯通育人全链条各阶段
强化前置教育源头引领,构建新生红色育人体系。入学前,将校史教育纳入新生网上前置必修课。入校初,完善红色校史菜单式学习供给,组织开展校史馆参观、红色剧本体验等多样化活动。第一学期适应期,依托新生研讨课、辅导员课堂等形式,推进“理论课程、导学实践、实景体验、环境熏陶”四位一体沉浸式校史课堂。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实现育人全过程闭环管理。制定《学生社区学生党员述责实施办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核实施办法》,数字化记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和发挥示范作用的全过程,实现学生成长轨迹画像构建,形成“过程纪实-量化考核-动态反馈-整改提升 ”螺旋式质量提升机制。构建代际传承生态,激活朋辈教育新动能。开展“红色基因接力”系列工程,从思想引领、技能传授、情感联结三大维度提升“传帮带”成效。开展“毕业生党员向祖国报到”主题表彰大会,“成长在西电”个人成长故事分享,以“毕业生榜样”示范带动“新生目标引领”,传承社区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本网站学术板块用于学术交流,不表达任何学术认同与评价,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具有学术支撑效力。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