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送

每届青年的成长,都从担起责任开始

2021年07月01日 10:20 吴闻川 西北工业大学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大约20天前,从“中国之声”的广播中,我听到一位战斗在武汉方舱医院抗击疫情一线的95后护士的声音。她说:“03年非典、08年地震,我们这一辈还小,是叔叔、阿姨那一辈守护着我们。如今,我们长大了,应该由我们这一辈来守护国家、守护长辈们了。”

“守护”两个字,在危难之际,尤其郑重而温暖。这句朴实的话,让我很受感动,也竟从感动中,生出一份自豪。

“他们这一辈”,我仔细回味,忽然发现这些95后、00后,就这样整整齐齐地站上了时代的舞台。他们仿佛一夜间,便长大了。我们昨天叫“他们这一辈”为“孩子”,今天,他们却已在最前面,为我们遮风挡雨。

想想就在前几年,我们这些刚刚有了些工作生活经历的80后,还喜欢煞有介事地谈论调侃90后们。在我们印象中,我们与“他们这一辈”是尤其泾渭分明的两代人,我们的语境里,“他们这一辈”行为乖张,处事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责任心不强……

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战斗中,“他们这一辈”就这样站出来了,毫不扭扭捏捏、毫不矫揉造作,他们站得自然而然,站得理直气壮,站得意气风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时,曾用“抗疫一线的主力军”来形容他们。他们年轻有为、积极主动、冲锋陷阵、不惧生死,为抗疫贡献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中国青年报》这样评价“他们这一辈”:“中国,从来就没有垮掉的一代,只有一代代永不弯曲的青年脊梁!这代青年人不做时代的观众和看客,用行胜于言的激情和干劲为自己代言、为时代定义。”

青年人的担当、责任和勇气,从来都最令世人瞩目、令时代振奋、令国家民族自豪!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危难之中,我们的这一届青年,表现真的很不错!

青年从何时成长,又于何时走进时代,我想,一定是在他们将责任接过来,牢牢扛在自己肩上的时候。

而每个人的成长,其实都是如此,肩上没有担子,便也还没长大。

我想起03年非典突来时,我正上大一。而那时的我,处在迟来的叛逆期,毫无目标,自由散漫,所谓责任于我来说就是旁物,现在看来,18岁的我,还远配不上青年的称号,只是个顽劣的孩子罢了。

那时封校了,我和老陶两个呆了两天,便已百无聊奈。喝了几罐啤酒,我俩就开始合计怎么溜出去玩。

我俩沿着学校的围墙一点一点搜索,功夫不负有心人,花了半天时间,我们居然翻过开水房院子里像小山一样的煤堆,在背后的墙上发现一个半条腿高的狗洞。洞子那边尽是枯草,看样子无人把守,而且应该走不了太远就能到街上。

我俩一顿开心。老陶胖,钻不过去。我当即跑去学校超市,买了床草席,平平整整铺在地上,然后我飞快地钻了过去,让老陶躺在草席上,我拽着老陶的脚没费太多劲就拖了过来。

我俩撒着欢往外跑,商量着先吃顿火锅,然后去打个游戏,老陶说最后买堆吃的抱回去,我笑道,想吃什么明天再出来就行了,还买什么啊。

跑到街上,我俩才傻了眼。

四下一片空旷,以前熙熙攘攘的校门外面,竟见不着人烟,店铺关门闭户,我俩寻摸了两条小街,也没找到一家开门的。

计划算是泡汤了。

我和老陶假装开心地拥抱自由,漫无目的地流窜了一个多小时,实在更加百无聊奈,才悻悻地回到墙根。

我钻过狗洞,又把老陶拖了回去。

这件事,到今天整整过去了17年。不知为何,最近每每感动于疫情中那些冲在最前面的年轻人,每每愤怒于那些漠视规则隐瞒行迹至他人生命和社会安全于不顾的不同年龄段的“熊孩子”,我都会想起当年的自己。

在那条空旷的街道上,我们侥幸没有染病,也许只差一点,我们就犯下会终身悔恨的错误,危及家人、师长、同学、社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巨大的伤害。

当年那个不懂得责任的自己,确实配不上“青年”的称号。

只是一个还没长大、自以为是的孩子,一个不识好歹、不知深浅的二货。

实在混账得很。

所幸没在叛逆、迷茫的道路上滑得太远,好在身边一直有引导、关心我的人,后来的大学时光我竟迷途知返、阳光上进。毕业后,留校作辅导员。

2008年,另一场灾难来临的时候,我正带着300个其实比我小不了两三岁的学生。那是新校区刚启用的前两年,学校整体还没过去,我便是300个孩子的直接负责人。

忽如其来的地震,让沉甸甸的责任一下子压到我肩上。

那段日子,真是特殊而艰难。

白天照顾孩子们起居,一有稍大的余震,就赶快组织宿舍的孩子们下楼;晚上组织学生在我的宿舍值班,我们一起盯着一个倒放的啤酒瓶,瓶子倒了就呼唤大家下楼。后来学生夜间都在操场住了,我又一遍一遍地把大家集中到一起,后半夜打着电筒巡夜,确保大家安全。

已记不清持续了多少天,就这样没日没夜地过着,安排、组织、照顾着300个孩子在非常时期的学习生活,处理着大家的每一件事。

而老家四川的信息也日夜牵动着我的心。家乡虽不在震区,余震却来得更加猛烈。父母便只能每天带着80多岁的外婆外公辗转,有时也要住在空旷的户外。地震让家乡天气巨变,夜间异常寒冷,我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家里,稍有空隙便打电话回家,常常心急如焚。

连日的超负荷工作和心虑,我忽然患了冠周脓肿,牙龈肿得嘴都合不上,便在宿舍挂着吊瓶工作,夜晚钻心的疼,也只能忍着通夜巡守。

可就在这段日子,我第一次无比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也无比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去担当什么、守护什么、坚持什么、付出什么。孩子们的信任和依靠,让我一夜间就变成了这些弟弟妹妹的“长辈”,无论何时,不论多累,在他们面前,我都会打起精神,带着坚定的眼神,给他们让他们心安的话语和周到的帮助。

我本来天性散漫,人格晚熟,如果追溯成长的经历,是在何时真正成为一名“青年”,我想就在这一个月里,就在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忽然降在我的肩上,就在我别无选择地成为别人的依靠,就在我理所当然地要站出来,就在我默默告诉自己再苦再累也要咬牙往前走,就在我知道我不该也不能退缩的时候。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之江新语》说过:人无压力轻飘飘。

我想这同样也适用于青年的成长。每届青年的成长,每一代青年力量走进时代舞台,都从学会担起责任开始。

2020,庚子鼠年,我们又一起面对着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我站在生命第36个年头,离最“青年”的时光越走越远。这些日子,居家隔离,照顾家人,远程办公,和老师们一起付出巨大努力给同学们上网课并乐此不疲,只想在有限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方式为疫情防控尽一份力。每天密切关注疫情进展,心态平稳,常常感动。

而老陶毕业后海外留学归来,成为了营养医生,这次站在我们前面,是一位白衣战士。

我前些日子和老陶联系,问医院情况,嘱咐她一定保重。老陶天性乐观,天大的事情她也说得风轻云淡,但我知道她和千千万万的医护人员一样,正用自己的肩膀扛着我们慢慢前行。

我想起上次疫情我俩钻狗洞溜出去,荒唐的往事,全是小孩子的把戏。如今“我们这一辈”人,大半个身子已迈出“青年”的行列,不知不觉就成了社会的“中坚一代”,早已习惯把工作的生活的压力和责任扛在肩上了。

而说到“这一届青年”,我们都由衷地觉得,他们真是靠谱,真是优秀啊。

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青年力量,“他们这一辈”展现的爱国、担当、奉献、有为,让我们感叹后生可畏,又让我们自豪并充满信心。

“我们这一辈”还远未退出舞台,“他们这一辈”的肩膀便已可以依靠——真是让人极度舒适。

白衣执甲,逆风而行。

祖国危难之际,总有少年英雄横空出世。

本次疫情防控阻击战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3是“90后”、“00后”。一夜之间,孩子们长大了,这是“他们这一辈”的成人礼,当国家需要他们时,他们选择了把责任担在肩上,毫不退缩、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为当代青年立像。

这场疫情,让我们记住了湖北荆州24岁的女孩甘如意,大年初七毅然决定返回武汉的医院,顶替连续作战多日的同事。没有私家车,她用骑自行车加搭顺风车的方式走了4天3夜300多公里,她说“我就希望能快点回来”。

武汉市肺科医院护士22岁张美玲,鼻骨骨折,却推迟手术,她说:“虽然很疼,但穿上这件衣服,我就是战士”。

2000年4月1日出生还没满20岁的刘家怡,是广东医疗队里最小的队员。2月8日元宵节晚12点多,她在医院值班,接到通知可以报名支援武汉,她没有犹豫直接报名。报上名后,她才给爸妈打电话,她说:“以前什么事都会征询爸妈的意见,这次是自己第一次拿主意”。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24岁的值班护士贾娜每天一上岗几乎就是10个小时。而就在20多天前,贾娜自己还是一名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后的贾娜第一时间提出了归队的申请。在得知康复患者的血浆可能对治疗危重症患者有帮助,贾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献血。

像这样的青年,这两个多月里,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从白衣战士到公安民警,从社区工作人员到志愿者,从火神山医院建设中的青年突击队到保障物资生命线的快递小哥,从身体力行的青年奋斗者到牵挂祖国的海外留学生,从前线到后方,青年们用自己的坚守和责任,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他们用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筑起疫情最牢固的“防护墙”。

而在我身边,也有许许多多这样可亲、可爱、可敬的青年。

我们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张旭,假期在家乡社区担任一线防疫志愿者,参与巡逻值守。在疫情最紧迫的时刻,他四下寻找,打遍了亲戚朋友的电话,从各处筹措到2000个口罩,自己反复检查质量后寄往武汉一线。他说:“捐给武汉的口罩必须是最好的!”

1

我校航海学院的本科生王俊龙,家里在武汉经营口罩加工厂。疫情突来时,他与家人第一时间捐出了库存的5万个口罩和2万元。疫情告急,但厂里没有工人无法开工,王俊龙就站上了一线成了一名口罩工,从此吃住都在工厂,每天六点起床工作,二十岁生日都在厂房度过。他说:“我只是在用我力所能及的方式肩负西工大青年学子的责任,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我校人文与经法学院的本科生玉中次多,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为了找到自家附近信号最好的地方上好网课,每天跑到雪山山顶,在零下8度的风口中,带上帽子、插上耳机,把音量调到最大,认真的学习。他说:“克服一切困难,也要读书。”

3

还有许多工大学子,他们有的在各地抗击疫情一线担任志愿者,有的为奔赴前线的医护人员子女提供义务家教,而每一位青年,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和支持着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而在这场特殊的“成人礼”里,这些昨天我们眼中的孩子,已然成长为年轻的脊梁。我们的青年一辈向善向上,用每一分热、每一点光,奏响了蓬勃大气、响彻环宇的青春战歌,成为了擎起民族精神火炬的新生力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未来,何其可期!

青年一代对时代的担当,最深层、最坚固的内因,是爱国。

这一届青年的勇敢担当、快速成长,与“他们这一辈”的家国情怀密不可分。

如果与这些“95后”“00后”接触得多一些,你也许会和我有相同的感受,这一届青年虽然一度被人们贴上“关注自我”“特立独行”的标签,但他们对国家的爱,常让我们非常感动和骄傲。

他们这一辈,爱国的情感与我们一样,但姿态却有一些不同。这一届青年,他们出生在物资充裕的和平时期,成长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信息年代,这一代,他们对国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认同和热爱,更有一份难得的深植于骨髓的自信。

今年在准备形势与政策课的香港问题专题时,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其实是一篇网文,让我很有感触。这是在去年香港局势最让人揪心的时刻,“帝吧”集体出征海外社交媒体,怒怼港独,在一片乌烟瘴气的海外舆论氛围中发出爱国护国之声。“帝吧”的网民,应该以我的同龄人为主体,这次出征,他们发布了“出征贴”,谈到了“我们这一辈”和“95后”“00后”青年的不同,谈到理解,谈到尊重,谈到希望,最主要的是谈到“自信”——这一届青年的宝贵的与生俱来的自信。

文中说:

此次护国,可以让人看到我们与这些年轻人之间巨大的差异,差异来自于观念,来自于自信,来自于他们与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不同。

我们通过自己的生活见证国家从无到有,所以对国家充满信心;他们从有记忆有感知开始,国家就什么都有,所以对国家理所当然的自信。

我们通过看清这个世界,才回头肯定自己的国家和执政党;他们因为肯定自己的国家,才去看清这个世界。

我们通过理解互联网经济,而去宽容网络防火墙带来的不便;他们根本不care这个墙不墙的东西,更不觉得墙外就比墙内香;他们想要的、渴望的,现实生活和国内网络足够满足你们的需求。

所以有些在我们眼里可能会成为被攻击目标的国家弱点在你们眼里通通没有,不是顾左右而言他,只有真真正正的自信才会那么理直气壮。

最后文中还有一句,谈到我们的这一届青年和祸港的“废青”们的对比:

在他们身上根本看不到港台年轻人面对外国人时骨子里那种自卑。

这些文字,我们这一辈的感受应该很深。我记得我小时候,还是感觉国外总比国内好,当时的社会空气和国人心里,确实有一种自卑,当年我们的媒体还疯狂鼓吹在一个夏令营中,中国的孩子和日本的孩子比起来什么都不行,他们说我们已经输掉了未来,他们说我们80后已经是垮掉的一代。而这一届青年,他们出生、成长在祖国逐渐富强的时代,他们的成长轨迹与祖国高速发展、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程高度吻合,因此我认识的很多年轻人,他们天生爱国,天然自信。

这份真挚的情感,这份坚定的自信,让我们这一辈,包括我们的上一辈,都由衷的自豪。

因为,只有成长在强国中的一代,才会这样自信;也只有青年一代自信,祖国才会继续强大。

我甚至认为,这一届青年的自信,是我们的祖国自近代以来这么多代人忍辱负重的拼搏和建设,最大的收获和成果之一,也是我们未来最可依赖的宝藏和资源。因为即使是离他们最近的我们这一辈,再向上一直追溯到中国近代,这么多代人,从未像他们这样自信!

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样,有幸每天能够陪伴这些“95后”“00后”成长,你不会对这一届青年在国家需要之时表现出的家国情怀、仗义担当、自信自强感到陌生,你更不会对我们的未来产生怀疑。

在时代的答卷上,这一代青年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我们感谢最年轻的一辈今天给出的这个答案,这个答案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因为——

青年一辈今天的答案,就是我们的国家明天的模样!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青年马克思的选择至今仍掷地有声,而中国的青年一辈正用实际行动作出跨越世纪的回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的民族从来不是天生好命,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每一个重大关头,总有人舍生忘我,把国家、民族的命运扛在肩上,负重前行,而其中,青年一代从来都是最闪亮的色彩、最蓬勃的力量。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将责任压在了一个个年轻的肩膀上,从这一刻起,接力棒就在悄然间传递起来。而从“他们这一辈”整装待发的样子,我们欣慰地看到——

他们,准备好了。

作品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q8lTMzUxEMzsIKbVbv-iKw

上一条:责任在肩 砥砺于行 我是中国青年! 下一条:老师,你为什么不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