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案例

学习“四史”秉初心,守正创新筑自信

2021年06月30日 22:02   点击:[]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曲折多变、不断前进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成熟,新中国从成立到发展,改革开放从探索到深化,道路正确、理论科学、制度优越、文化强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四史”正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是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历史。

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史”学习,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强大精神基石。任何自信,都不是空中楼阁,都具有坚实的力量来源,都是不断地在历史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得来的经验总结。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造者胜。回望历史百年,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中闪耀着创新的光芒,才使得一代代中国人在广阔天地中不懈追梦、不断圆梦,激扬新时代的发展。

一、学习“党史”看道路创新

毛泽东讲:“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望,才知所趋赴。”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在世界已有五百多年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更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过去几千年的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的兴替当中,“天不变道亦不变”。近代以来,中国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也一直没能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一步步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从大革命失败到八七会议召开、从井冈山斗争到遵义会议转折,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总结经验、检视问题过程中,成功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改革开放再出发”、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实践探索、与时俱进过程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新步伐。

二、学习“新中国史”看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实践科学,它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是实践创新的过程,更是理论创新的过程。1938年,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所发展,逐渐形成行动自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做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论断,强调我们要走自己的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情党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70多年来,我们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正是由于坚持了科学的价值取向,高度重视理论建设,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思想理论创新,这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奥秘所在。历史证明,只有以不断创新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指引,才能在伟大革命、伟大建设、伟大改革实践中历久弥新释放真理光芒。

三、学习“改革开放史”看制度创新

看一个社会制度的好坏、优越与否,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评判和把握,更要具备比较的视野和历史的眼光。“改革开放史”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人民期望的。从农村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创办经济特区到行政管理、贸易、监察、司法等体制改革,每一项重大改革的开始都是从试点尝试起,并不断在探索中收获经验、总结规律。家庭承包、经济特区、乡镇企业、股份经济、引进外资等越来越多的新词激活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方向。纵观历史与现实,中国成功开辟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用实际行动有力回击了各国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

40多年来,中华大地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领域到其他领域,改革开放在不断克服阻力和困难中稳扎稳打、逐步推进,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尤其近年来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方面更显示出巨大的制度优势。创新的活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开创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四、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看文化创新

伴随经济全球化,西方国家不断变换着文化渗透的方式,文化软实力竞争激烈。因此,“社会主义发展史”成为帮助我们建立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支柱的最好素材。社会主义发展史不仅是一部人类探索社会制度、社会发展规律的艰辛史,更是一部在不断甄别、选择、升华、健全中找到真理的艰巨史。在这当中,一代代中国人接续奋斗的伟大精神得到有力彰显。我们从学习“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中重温和感受社会主义发展勇往直前、不懈斗志的勇气,又从“西迁精神”“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北斗精神”中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发展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魄力。

伟大的历史无不沉淀为精神,精神又无不是历史的。如果说历史事件是过去的、会定格的,历史经验也可能是局限的,那历史精神就是永恒的、可以继承创新的。社会主义发展历程里沉淀厚积的文化基因,构成了我们党和国家的精神谱系,成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力量源头,蕴含着共同培养的民族精神,贯穿于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连接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细心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历史总是一项重要的考察内容。今年,在陕西他来到交大西迁博物馆,参观了交大西迁的创业历程和辉煌成就;在山西他来到云冈石窟,提出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安徽他来到渡江战役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在湖南他来到岳麓书院,强调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在广东他来到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强调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引导人们认识到汕头经济特区的今天来之不易,从中感悟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

鉴古可知今,学史可明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艰苦斗争的党史、曲折探索的新中国史、劈波斩浪的改革开放史、不断前进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生动教育着我们的当代青年,中国的发展和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出来的。每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但每一段历史它又不是独立存在的。知其所来,方能识其所在、明其将往。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强化以史为鉴、走向未来的历史思维,增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历史担当,听清时代脉动、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把“四史”学习与做好教育工作紧密结合,书写中国教育的奋进之笔!

上一条:老师,你为什么不回我 下一条:高扬奋斗旗帜,凸显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