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传承中华文化”专项计划|匠心传承非遗,文化润泽未来

2024年08月22日 20:39 王博宏 胥从林 邓羽希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匠心独运铸非遗,文英荟萃聚铜梁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深入了解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情况及地区红色文化,同时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22日,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匠心独运铸非遗,文英荟萃聚铜梁”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来到了重庆市铜梁区开展为期四天的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调研、参观学习、劳动体验等方式了解铜梁的千年文化。

走进博物馆和纪念馆,挖掘铜梁底蕴

7月22日,实践团队先后参观了铜梁博物馆和邱少云纪念馆。铜梁文化的馆藏丰富多彩,其中铜梁龙灯作为馆藏中的“重头戏”,给实践团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邱少云纪念馆,馆口陈列的邱少云烈士的塑像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革命烈士的英勇身躯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馆内关于邱少云烈士生平事迹的介绍和生前物品的展示,让烈士从书本走进现实。沐浴在红色文化下,实践团成员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变得更加深厚。红色文化与传统民俗文化交相辉映,增加了铜梁文化的厚度。

图1.博物馆讲解员为实践团队进行讲解铜梁文化

访谈工匠,邂逅非遗之旅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铜梁非遗文化,实践团队于7月23日聚焦铜梁龙灯与木雕技艺,开展了此次非遗文化访谈体验活动。当日,实践团队先后拜访了龙灯制作工匠逯德军和木雕艺人陈正学两位老师。实践团队就龙灯与木雕的制作流程、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与两位老师进行交流,了解到为更好的弘扬非遗文化,两位老师推陈出新,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新媒体宣传铜梁文化,致力于非遗传承与创新。

随后,两位老师指导实践团队亲手制作龙灯、构想木雕,使实践团成员切身感受非遗文化的技艺奥妙之处,深刻领略“龙灯之舞,木雕之韵”的魅力所在。

图2.龙灯非遗传承人向实践团队展示龙灯文创

图3.木雕非遗传承人陈正实老师为实践团队讲解木雕文化

观光安居古镇,领略铜梁风味

为进一步挖掘重庆铜梁的文化底蕴,实践团队于7月24日前往安居古镇。

安居古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不仅拥有197座历史古迹,还孕育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践过程中,实践团队欣赏了特色的古城建筑、品尝了古城特色美食、切身体验了铜梁龙舞表演、川剧变脸表演、县衙判案等非遗文化演出,感受到安居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铜梁是龙舞之乡,在龙舞队员的配合下,一条祥和神瑞的神龙腾空而起,栩栩如生。

图4.铜梁龙舞表演

在与龙舞传承人的交流中,实践团队从传承人处了解到舞龙人员每日训练的艰辛和对舞龙的热爱。传承人将青年视角与非遗传承相结合,就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境况与实践团队进行深入交流,实践团成员积极提出新思路,新的宣传途径等,为非遗传承与弘扬打开了新的局面,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5.实践团队采访铜梁龙舞传承人

走访农耕基地,体会文旅创新

7月25日,实践团队于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丘田间耕地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在农耕基地实践中,实践团队亲身体验收割黄豆,更加领悟到农民们的劳累和食物的来之不易。

在基地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团队沿着研学步道,深入领略耕地治理历史沿革。在与负责人的交流中,实践团队了解到龙兴村的独特资源优势,基地将农耕文明与现代旅游业结合发展。随着交流的深入,实践团深刻理解到乡村振兴发展策略的正确性和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所带来巨大的生产力,它带来了村民和经营商双方共赢的局面。

图7.实践团队体验割黄豆

图8 实践团队与基地负责人郭老师交流

本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对铜梁区非遗文化的感受体验,更是对重庆市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深入探索。传承非遗文化不仅仅只是将前人的智慧发扬,更是要与时俱进,创新性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在当下,传承和发扬传统民俗文化需要每一个人的具体行动,更需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传统文化技艺薪火相传,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的实践。


上一条: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红韵传承,非遗匠心”社会实践队开展社会实践 下一条:“赋能乡村振兴”专项计划|富以柿红清香,平益兴乡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