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红韵传承,非遗匠心”社会实践队开展社会实践

2024年08月22日 20:50 王玉婷,宁慧子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赴陕西富平“红韵传承,非遗匠心”实践队  点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为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非遗”为乡村振兴“赋能”,西安明德理工学院赴陕西富平“红韵传承,非遗匠心”实践队于7月23日-29日开展为期7天的调研活动。实践队以“领略非遗魅力,品味文化传承”为核心主题,旨在通过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采访非遗传承人,深入基层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总结富平县非遗保护工作的亮点与经验,探索非遗发展新思路、新方法。

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红韵传承,非遗匠心”社会实践队共8人,通过前期资料搜集、交流讨论、进行团队分工、明确成员职责、制定活动计划、开展预算编制、设计团队LOGO、做好应急预案等工作。实践队为了更好地开展实地调研,定制了印有团队LOGO以及学校校徽的帆布包,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之后,正式开启探寻非遗之旅。

探寻千年传承,领略非遗魅力

实践队第一站在西安市开展调研,团队成员依次参观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和西安碑林博物馆。博物馆内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为一体,运用图片、文字、实物、多媒体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地理分布、历史沿革、呈现形态、文化内涵、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以及传承进行展示以呈现陕西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团队成员们不仅参观了中国剪纸、中国皮影、西安鼓乐、泥塑、面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参观了历史文物、古代书画、古戏剧本、皮影、戏剧道具等。此外,实践团成员通过数字文化体验馆亲身体验书法、摄影、秦腔、音乐、数字钢琴、非遗AR等主题活动,通过非遗数字体验互动设备了解和学习非遗知识,切身体验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的光彩。



图为在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内拍摄 通讯员 陈姿羽 提供

传承红色记忆,感悟人民情怀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政治标识,实践队前往习仲勋纪念馆参观学习,深刻缅怀习仲勋同志追求真理,一心为民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激励青年在新时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队成员认真学习习仲勋同志的革命历程,追寻革命先烈的光辉足迹和奋斗历程,近距离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忠于党和人民事业,始终不渝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参观结束后实践队成员集体观看《群众领袖习仲勋》纪录片,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图为在习仲勋纪念馆内拍摄 通讯员 黄昊天 提供

保护富平非遗,绽放文化之美

为了更好地挖掘富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资源,唤醒人们传承的记忆与自觉,实践队参观富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本馆以富平县列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非遗项目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为主要内容,展出部分历史实物。截止目前,列入国家级名录3项,省级6项,市级21项,县级37项。馆内集中展示了阿宫腔、富平石刻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并汇聚了朱氏正骨、老庙老鼓、流曲琼锅糖、老庙捞纸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多项。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被富平非遗项目的深厚底蕴和精湛技艺深深吸引。无论是阿宫腔的悠扬唱腔,还是富平石刻的精湛技艺,都展现了富平人民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的卓越贡献。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是大家共同的精神财富。

走访非遗大师,致敬匠人匠心

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国之瑰宝。实践队前往富平锦明石业有限公司调研并采访国家级非遗代表传承人杨建明先生,杨建明先生掌握着富平石刻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始终秉承宫里石刻历史文化传统,技艺全面、功底深厚、雕刻与设计独树一帜;实践队前往宫里镇桥北村采访市级石刻传承人王同阳先生,在采访过程中,他向大家介绍了自己与石刻技艺结缘的过程,讲述传承非遗技艺需要耐心和毅力,更需要创新和发展;实践队前往富平县阿宫剧团采访团长李海锋先生,李团长向实践队员们详细介绍了阿宫腔的发展历史和几个重要的发展转折点,在谈到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时,李团长表示:“要让非遗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再远再偏的村子,只要有人看,我们就去,要让群众在门口看大戏”。非遗传承人精炼的技术技能、坚韧不拔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和卓越的精神不仅为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激励着实践团成员奋勇向前。

图为杨建明先生在为大家讲解石刻 团队成员 苗子圳 提供

深挖非遗价值,助力乡村振兴


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实践队深入富平县莲湖村、凤凰村、都村调研。近年来,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及非遗美育功能,以其丰富的艺术资源与精彩的工艺实践,将民族文化精神培育融入乡村生活,营造良好乡风文明。乡村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生长的沃土,非遗多数来自这片沃土,并且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戏曲、民间技艺、乡村民俗等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非遗资源,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实践队成员采访村民 团队成员 王乐言 提供

未来,实践队将继续关注和支持非遗这一领域工作,加强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推动非遗文化和乡村振兴有效融合。


上一条:同进步,共成长,共探乡村振兴新路径——陕西科技大学与长安大学两校交流会 下一条:“传承中华文化”专项计划|匠心传承非遗,文化润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