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强国必先强农”号召,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服务基层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7月22日,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学子在辅导员李贤老师的带领下,以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继续在山东省菏泽市开展调研助农双结合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走访地方龙头产业,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7月22日上午,实践团队一行参观了东明县龙头产业华夏佳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佳润)。相关负责人热情接待并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公司业务开展情况。他介绍道,华夏佳润是一家以能源运输相关服务为主营业务,公司业务范围广、产业带动能力强,可以为东明县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与每年2亿多的财政税收,目前业务地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地区,是国内相关行业领域的“双龙头”之一,为山东省乃至全国重化工产业综合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司产业园区内,一辆辆满载石化产品的货车依序进入园区,进行车辆运输储存泵清洗与汽车检修。每辆重型货车背后,都是企业深度参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写照;每个车窗背后,都是一位又一位劳动人民踏实工作努力奋斗的身影。
(华夏佳润公司现场参观图)
参观文化基础设施,了解精神文明建设新成绩
7月22日上午,在走访地方龙头产业后,实践队还依次参观了东明县文化中心、东明县高村黄河历史文化苑。在文化中心,实践队员在与相关工作人员就文化产业发展、传统民俗保护、地域文化宣传及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文化中心现场参观图)
东明县高村黄河历史文化苑占地1.3公顷,该苑以“黄河高村抢险纪念碑”为主体,配套建设古代治黄历史碑廊和现代治黄碑廊,苑内主体建筑——高村抢险纪念碑矗立中间。纪念碑于1992年落成,由平台、碑座、碑身三部分组成,碑座篆刻有1948年高村大抢险的史实,展现在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区人民反蒋治黄的历史画卷。治黄历史碑廊收集有历代时期碑刻数十统,现代治黄碑廊收集中央、水利部领导和黄委会历届主任对治黄工作的题词。治水史就是一部治国史。古往今来,黄河水患治理都是历代王朝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中国成立后,在“人定胜天”的中华民族精神熏陶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新治理思想指引下,黄河水患治理思路也从“堵”到“疏”,昔日黄河滩涂在东明县已成为了百姓嬉戏游乐的场所。
(高村抢险纪念碑图)
(黄河湿地图)
走进东明庄子故里,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突破
东明县作为庄子故里,历史悠久、民风纯然。7月22日下午,实践团队拜谒了庄子墓园并参观了庄子故里文化公园。在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思想影响下,东明县人民对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有着最淳朴的倾爱。县域内随处可见的湿地公园与绿色田地,给实践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
(庄子墓园参观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传统,是铺就中国式现代化绿色底色文化支撑。通过参观,队员们认识到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此次参观学习,进一步激发了团队同学的基层服务意识,大家纷纷表示要不忘初心使命,把人生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锤炼过硬本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未来投身基层建设事业,为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传播中华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