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成为社会发展关注的焦点。为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农村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建设,培养青年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情怀,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乡”逢盛世青年行实践队积极响应“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于7月11日走进富平县庄里镇南午村,踏进柿园,与当地柿农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丰收背后的故事。
(南午村柿树)
(南午村柿田)
牵紧产业“牛鼻子”
庄里镇位于“关中名邑”——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的南午村不仅被称作“醉美柿子优生区”,还是陕西富平县醉美农产品有限公司“合柿”的加工基地。正值七月盛夏,此时正是柿子生长的膨大期,村子路边随处可见绿油油的柿子树,枝叶间挂着圆溜溜的青果,孕育着新一年的丰收希望。
南午村作为富平县重要的柿子种植基地,已经形成了千亩柿田的规模。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柿子,房前或屋顶都建有柿饼挂晒棚,柿农们大多自产自销,柿子收获之后会进行柿饼加工,如今柿农们每亩地的收入大概可以达到两万多元。据村民介绍每年十月份柿子就会成熟,霜降前后,村里的柿树枝头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层层叠叠的红色渲染着整个山坡,这时当地村民就要开始忙碌地进行柿子削皮、晾晒等工作了。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和物流体系的完善,柿饼的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化,南午村的柿饼畅销全国,给柿农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杨组长向实践队介绍柿树嫁接)
(妇联主席向实践队介绍柿子品种)
鼓起百姓“钱袋子”
走进柿园,实践队员们见到了南午村监委会组长杨纯布,同时他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经验丰富的柿农。杨组长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他家柿子种植情况时提到,他家里种植了8亩柿子树,年景好时,柿子年产量可达三万余斤,每年的收入都能有十几万元。谈到柿子,杨组长露出满脸笑意,他说今年是大年,柿子产量高,病虫害也少,应该会有个好收成。杨组长告诉实践队员,他们一般都是对柿子进行柿饼加工,把柿饼卖个好价钱,是每个柿农心头的大事。
柿子产业是富平县的支柱产业,不仅是柿农的赖以为生的根本,也是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大事。当地的专业合作社为本社成员提供了一系列服务,包括提供技术支持、组织收购、销售等。村里的柿农通常是通过合作社统一销售或是自己进行零卖,基本能销售掉全部产品,这也使得柿农哪怕是在柿子产量小年也能够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在采访中实践队员还了解到南午村设有专门的柿饼加工基地,不仅能在秋冬季节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还极大提升了柿饼的生产能力和质量。此外,妇联主席还向实践队员分享返乡年轻人投身到柿子产业的事迹,返乡青年利用发达的电商渠道极大提高了柿饼的销售额。镇上的农业农村局今年也在村子里组织了多批直播培训,帮助柿农实现扩大市场、增加收入。
(实践队采访杨组长和妇联主席)
(实践队与妇联主席合照)
走进村中柿田,柿树枝头悬挂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柿农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憧憬。他们用汗水浇灌出了这片金色的希望,这正是乡村振兴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的目光投向这些辛勤的柿农,投向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共同见证和推动农村的发展与繁荣。